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教學案及答案(教案+學案)2
小思簡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盧瑋鑾,另有筆名明川、盧颿。祖籍廣東番禺。1964年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新亞學院中文系,翌年到羅富國師范學院學習,獲教育文憑。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研究中國文學。1981年,以“中國作家在香港的文藝活動”之論文獲得碩士銜。
小思曾任多家中學中文教師,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學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學。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談》《承教小記》《不遷》《彤云箋》《香港文縱》《日影行》《豐子愷漫畫選繹》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從事文學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學獎評判,參與各種文學活動。
席慕蓉簡介
席慕蓉,另有筆名蕭瑞、漠蓉、穆倫•席連勃(蒙古語,即大江河)等。祖籍內蒙古察哈爾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慶,后隨父母由香港遷至中國臺灣。她從小酷愛繪畫,1964年到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學習。后在中國臺灣新竹師專美術科任教。多次舉辦畫展,出版畫冊并獲獎。1981年她“從來沒有刻意去做過些什么努力”的詩集《七里香》由中國臺灣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讀者喜愛。
她寫詩寫散文,只是作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為的是“紀念一段遠去的歲月,紀念那個只曾在我心中存在過的小小世界”。生命、時光、鄉愁是她作品的內在主題,而對人情、愛情、鄉情的細膩獨特的審美描摹、委婉傾訴則是吸引讀者們的奧秘。主要作品有詩集《七里香》《無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長的痕跡》《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寫給幸福》等。2. ⑴ (略)⑵★a. 首先寫蟬的聒噪聲使人們心煩,這是一抑。其次寫看到一只病蟬,寫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從朋友說蟬埋在泥下17年,出來只活一個夏天時開始轉折,小小的蟬開始令人驚訝。當最后朋友說到蟬為了延續生命,必須好好活著,對于蟬的印象已經從煩人、病弱高揚到顯示生命意義的高度。這是揚。由抑到揚,涵蘊深厚,傳達了本文的主題:不管生命如何短暫,必須要好好地活著。b.貝殼很小,卻非常堅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紋中間有著色澤或深或淺的小點。在每一個小點周圍又有著自我的一圈的復雜的圖樣。3. ⑴為后文繼續寫蟬的生命歷程作鋪墊,同時與作者后來對蟬的感悟形成對比。⑵不管生命短暫還是長久,都應該積極面對,全情投入,好好的生活。⑶我們一般是聽到秋風的聲音,但是作者用了“秋風顏色”,巧妙地在聽覺感受之外,增加了獨特的視覺感受,很有新意。它賦予秋風一種“顏色”,把秋天的一些視覺形象加了進來,比如金黃的落葉、火紅的楓葉、暗綠的松柏、疏朗的天空等等都融入秋風中,言少而意濃。⑷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風云的豐功偉業,她只想像那顆小小的貝殼,用仔細、精致、一絲不茍來塑造執著而美麗的形象,回饋生命,打動人們。“固執”和“簡單”是作者相對自謙的說法,表現了她并不渴求人們對她絕對地贊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種感動,希望能像貝殼的美感動她一樣感動著世界。⑸此句比較了自己和貝殼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盡管有限,但還是比貝殼里的生命時間要長——點,空間要多一點,以,一顆感激的心情表達珍惜、回饋生命的激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讓后人為自己的執著、努力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