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師版七年級政治上冊全冊教案3
情境三:法律的體現
在我國的法律條文中,有哪些體現了國家性質?有哪些 體現了黨的性質?有哪些體現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學生分組討論并回答。
【以案明理】
情境四:維權在線
安徽省阜陽市原市委書記、市長肖作新與妻子周繼美在短短的三年時間里,利用收受賄賂、倒賣土地等手段,瘋狂斂財達兩千多萬人民幣。
公安部原副部長李繼周自1994年下半年至1997年8月間,多次收受賄賂,數額達幾百萬人民幣,而且李利用手中的權利為走私犯罪活動開綠燈。
遼寧省沈陽市原市委副書記、市長慕綏新,原常務副市長馬向東等人利用職務之便大肆收受賄賂,數額巨大。
教師小結:不同的國家其國家性質不同,執政黨性質不同,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不同,因此,法律的規定也不同。我國的現行法律體現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體現執政黨的性質,體現人民意志和利益。
教師再次引導學生回到情境一。
四、板書設計
第五單元第一節 法律是什么
我國現行法律的特征
①我國的現行法律體現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
②我國的現行法律體現執政黨的性質。
③我國的現行法律體現人民意志和利益。
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二節(一課時)
《生活離不開法律》
教材分析:本節課是根據湘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二節設計的。本單元第二節“生活離不開法律”,選用“法律為生活制定規矩”、“通過法律解決糾紛、協調關系”、“通過法律制裁違法犯罪”三個主題,意在說明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講述生活中需要法律,法律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從而讓學生在了解法律的同時,增進對法律的認同感。
學生分析:七年級初中生開始培養自己的公民意識,但對生活中規則的重要性還不夠了解。仍然有不少中學認為自己只要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就可以了,認為法律遠離自己的生活,也不知道法律是我們生活的衛士,它維護人們的合法權益,同時還承擔著制裁違法犯罪的重要使命。學生較難理解法律通過制裁違法犯罪來達到保護合法利益的目的,對違法犯罪行為采取寬容和遷就的態度也構成了對法律的侵犯,同樣會受到法律追究。
教學設計思路:七年級初中生剛開始接觸法律,我希望通過比較有趣的方式激發他們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從而樹立良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根據教材內容,我設計了四個環節,通過講述一家三代人的不同想法和遭遇,試圖將枯燥乏味的法律條文化為生動有趣的故事。同時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拋出一個個小問題,既要啟迪學生的思維,又要不致于難得回答不出,這讓我費了不少心思。
教學理念: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 ,強調學習的趣味性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通過探究性學習,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師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和價值觀念,求得新的發現。在感受知識形成的過程中,促進學生公民意識的發展,增強他們對法律的認同感。
一、學習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正確認識法律的作用,通過對法律作用的了解,加強對法律重要性的認識,樹立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法律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