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課 感受法律的尊嚴第一框 走近法律 教學設計
第七課 感受法律的尊嚴第一框 走近法律 教學設計●從容說課
本課設計了三個框的內容:“走近法律”“法不可違”“防患于未然”。第一框“走近法律”首先說明了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法律是特殊的社會行為規范,闡明了生活離不開法律;第二框“法不可違”主要介紹了違法行為的類別、犯罪的基本特征及我國刑罰的種類;第三框“防患于未然”主要分析了犯罪的危害,說明了要加強自我防范,預防違法犯罪。
引言從兩個法盲違法犯罪的案例入手,說明了現實生活中一些人對法律無知、法制觀念淡薄導致了違法犯罪的發生,指出要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維護法律的尊嚴。
本框由“我們身邊的規則”“生活離不開法律”兩目組成。
第一目“我們身邊的規則”主要講了三層內容:首先通過漫畫的形式,采用對比的方式,說明了有規矩、懂規矩、守規矩十分重要,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其次說明了在生活中規則有很多種;最后分析了法律作為特殊的社會行為規范所具有的三個最顯著的特征。之后,教材準備了兩個學生參與的活動,使學生進一步感悟生活中處處有規則,生活離不開規則,進一步區分法律與道德、紀律的不同。
第二目“生活離不開法律”主要說明了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法律對人們的行為有規范作用。教材通過舞迷夫婦受到執法部門警告的事例與漫畫切入,引出了法律對人們行為的規范作用,然后具體說明了法律是通過規定權利和義務來規范人們的行為,表現在人們違反法律就會受到法律的制裁或處理。另一方面,法律具有保護作用,維護人們的合法權益。教材通過兩個情景對這一作用進行了具體說明。
本框落實的課標的具體要求是:“成長中的我”的第三部分“學法用法”中:“知道法律是由國家制定,并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一種特殊行為規范,理解我國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體現。”
教學重點:我們身邊的規則、法律具有保護作用。教學難點:法律與道德、紀律有何不同。教學方法:歸納分析法、典型事例分析法。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樹立尊重規則、尊重法律的觀念。
2.感受法律的尊嚴,做知法守法愛法的人。
能力目標
1.逐步形成自覺按照社會要求規范自己行為的能力。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約束自己不良行為的能力。
3.初步學會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知識目標
知道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
●教學重點
我們身邊的規則、法律具有保護作用。
●教學難點
法律與道德、紀律有何不同。
●教學方法
歸納分析法、典型事例分析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我們先來看小故事《彌勒規則》。
(多媒體顯示)
彌勒規則
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凡間經濟的高速發展刺激了平衡的天庭經濟,同時也急紅了玉皇大帝的眼,為了拉近兩地間的差距,玉皇御筆一揮,一批天營企業陸續成立。
眾仙都已入位,唯有天庭運輸公司還缺經理一職,對于天庭的支柱產業,玉皇也是不敢大意。最后,他決定派剛正不阿的李靖與人緣最好的彌勒扮成凡人下界取經。
三天后,兩人學成歸來。玉皇向來尊重李靖,便令他先掌舵,彌勒作為后補,隨時任用。
李靖就職后,在經理室掛上了“規則就是力量”的警示牌,這是他從凡間學來的。一月后,公司產值略有增加,但卻有無數的匿名信飛到了玉皇手中。原來李靖剛正不阿,用嚴格的規則管制眾人,弄得眾仙怨聲載道。迫于壓力,玉皇不得不用彌勒代替李靖。李靖憤憤不平,掛印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