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課 感受法律的尊嚴第一框 走近法律 教學設計
[生3]去商場購物,要公平交易,買后付錢;去超市,不要隨意擺放商品。
[生4]我們去公園,應購票入園,愛護公共設施,保護環境,注意安全。
[生5]去影劇院,不能大聲喧嘩、隨意走動,要禮貌鼓掌,不要吹口哨。
……
第二步:分析這些規則哪些屬于道德的,哪些屬于紀律的,哪些屬于法律的。
[師]社會生活準則有不同的種類。道德,靠輿論、習慣和信念的力量,力求在人們心中定出準則;紀律、規章,按本單位、本團體的需要,定出在局部適用的準則;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以規定權利義務為內容,具有國家強制性和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則。大家分析一下,剛才所說的規則哪些屬于道德的,哪些屬于紀律的,又有哪些屬于法律的。
[生1]如法律確認公共交通方面的準則:規定交通規則,車輛靠右行駛,只準憑證駕車,維護車站、車內秩序,保護交通設施,規定對違規違章的處罰等。
[生2]法律維護公共娛樂場所的正常秩序,確認人們在公共娛樂場所的行為準則:憑票入場,遵守秩序,愛護公物,服從管理,講究衛生,注意安全等。
[生3]在影劇院,不能大聲喧嘩,要禮貌鼓掌,不準抽煙,不準吹口哨是紀律要求。
[生4]給老幼病殘孕讓座是道德要求。
……
3.法律是特殊的行為規范(板書)
[師]法律是社會行為規范。與道德、紀律等規則相比較,法律具有三個最為顯著的特征:
(多媒體顯示)
一是法律由國家制定或認可。
二是法律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具有強制性。
三是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
法律具有的三個最為顯著的特征是從三個方面說的:一是從創制形式看,法律由國家制定或認可,道德是在社會生活中自發形成的,而紀律是局部適用的準則,由學校、單位等制定的;二是從實施看,法律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這是法律最重要的特征,其余二者則不是;三是從適用范圍或對象看,法律具有普遍約束力。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道德的特征:
(多媒體顯示)
道德:一、在社會生活中自發形成,存在于人們的意識和社會輿論當中;二、依靠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傳統習慣和教育的力量來維持;三、只對本階級的成員具有約束力。
第三步:填表活動。進一步加深理解法律與道德、守則的不同。
學生填課本88頁中的表。
第四步:設想一下沒有這些規則,你的生活會出現哪些問題或有什么不便。
[生1]沒有道德、法律和紀律是無法支撐一個社會正常運轉的,法律和紀律是人定的,如何嚴密也不能夠“天衣無縫”。若沒有道德的支撐,法律和紀律是很容易被人鉆空子的。你說不許“隨地”吐痰,那我就吐到公園的長椅上好了;你說不許“亂涂亂畫”,那我就“認認真真”地給你畫上一排青面獠牙的小鬼,如何?事情若真到了那一步,恐怕就不是一口痰、一幅畫那么簡單了。律師們大可鉆法律的空子,憑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將事情弄得黑白顛倒、是非不分,只怕年年都要“六月飛雪”了。
[生2]沒有法律和紀律的社會更是要方寸大亂。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范仲淹那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路不拾遺”或許還有可能,而“夜不掩戶”卻怎么聽怎么像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當道德不足以約束人們的行為時,法律和紀律將會適時地補上這個漏洞。“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聽上去是道德的淪落,但美國卻制定法律,要求你先把自家門前的雪掃干凈了再說,至少不能讓路人被你家的積雪滑倒。這就是道德的底線——法律和紀律畫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