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是非善惡教學設計
《生活中有是非善惡》教學設計【學習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
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在社會生活中積極追求真、善、美, 自覺抵制假、惡、丑,做一個正直的人。
2.【能力】 增強是非善惡觀,提高分析辨別能力。
3.【知識】 知道生活中有是非善惡,懂得是非善惡對社會的不同影響。
【教學重點難點】是非善惡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
生活中的是非善惡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既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因為只有讓學生了解了生活中的是非善惡對個人和社會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才能用是非善惡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教材分析】
“生活中有是非善惡”是第十七課《看社會辨是非》的第一節。由“生活中的是非善惡”和“是非善惡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兩個層次構成。這兩個層次主要是通過大量的事例,使學生從中認識到在我們這個社會中充滿了真、善、美,但也存在著假、惡、丑,能夠比較客觀、全面地認識社會生活。在此基礎上,通過對比的方式使學生理解真、善、美和假、惡、丑對社會和個人造成的影響,從而樹立正確的是非觀,追求真、善、美,抨擊假、惡、丑,也為第二個項目的學習打下思想基礎。
【教學方法】 1、以情境活動引領教學。2、充分借助事例的作用,引導學生閱讀、感悟。
3、采用對比的方式進行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課件展示;歌曲《霧里看花》,動畫展示生活中真善美和假惡丑的圖片
2、導入語:
正象歌中所唱的那樣,霧里看花讓人難辨真與假。在這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中是與非、善與惡、美與丑往往交織在一起。當我們面臨生活中的是非善惡,我們該怎樣判斷、辨別呢?面對復雜的社會生活,我們又應該做出怎樣正確的選擇呢?當我們學完了本單元后,將會對這些問題做出正確的回答。(板書:生活中有是非善惡)
二、學習新課:
情境活動一:感知生活中的是非善惡(見教材p80頁)(大屏幕展示)
1、 請你來分辨:分析現實生活中的四個真實事例,分辨出哪些屬于真、善、美?哪些屬于假、惡、丑?(可讓學生在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分類)
①上述行為,屬于真、善、美的是:鏡頭一、鏡頭四(分別體現了助人為樂和拾金不昧的美德)
②屬于假、惡、丑的是:鏡頭二、鏡頭三(縱火少年和出賣親生女兒的青年夫婦的行為則構成了犯罪)
教師概括:生活中充滿了真、善、美,但也有假、惡、丑。
2、認識真、善、美之間的關系
引導學生閱讀相關鏈接:(學生閱讀相關鏈接材料后教師講述)
生活中的真、善、美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相互之間是有聯系的。
“美”與“真”和“善”是聯系在一起的,美以真為前提,以善為基礎。只有與真和善連在一起的事物才是美的。
3、觀察周圍的社會生活和校園生活,列舉:(教材p81頁材料:采用對比的方式羅列了社會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體現真、善、美的現象:護送過馬路的老人、孩子;義務獻血;拾金不昧;捐助貧困地區;參加義務勞動、公益活動、助殘扶貧等,奉公守法、主動繳納稅款、愛護公共財物等。
體現假、惡、丑的現象:仗勢欺人、以大欺小;肆意踐踏草坪,故意損毀公共設施、污損潔凈的墻壁、在文物古跡上刻字、留言;非法侵占他人財物、偷逃稅款;假公濟私、收受賄賂;損公肥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