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是非善惡》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客觀、全面地認識社會生活中充滿了真、善、美,也存在著假、惡、丑。
2、樹立正確的是非觀,追求真、善、美,摒棄假、惡、丑。
【能力】
1、提高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能夠注意觀察社會生活,從中分辨出是非善惡。
2、培養辯證思維能力,使學生能夠初步全面、客觀評價人和事物。
【知識】知道生活中有是非善惡,理解是非善惡對個人和社會造成的不同影響。
教學方法:和諧高效、思維對話,利用案例分析法教學
教學重難點:
“是非善惡對社會和個人的不同影響”。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
教學準備:投影,課件
教師準備:(1)反復研讀教材; (2)提煉教學的主要問題; (3)搜集、整理針對性的教學案例,制作多媒體課件;(4)設計學生活動。
教學活動:
一、導入環節設計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我們受法律特殊保護,我們受到哪些保護呢?(學校、家庭、社會、司法四個方面的保護,此外,我們還應學會自我保護,我們為什么受到這些保護?同學們現在花季年齡,我們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但實際上我們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還不夠強,我們的生活又是復雜的,充滿是是非善惡,本節課我們來學習第五課,進一步來辨別生活中的是非善惡:(生活中有是非善惡)(板書)
教師強調:
同學們,政治學習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任何一個知識我們要知道這個知識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本節課我們要學的就是六個字:真善美、假惡丑。分兩大板塊,即生活中的是非善惡,就是即什么是真善美,第二板塊:是非善惡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即為什么,我們該怎么做,由于時間關系,在下節課學習。
二、新授;
第一板塊:擦亮眼睛 觀察生活
請同學們回想一下你周圍有哪些好人好事?
生自主列舉,師點撥:
生活中能自覺排隊,能認真做好值日,吃完飯后的垃圾能自覺放入垃圾筐內等都是真善美的體現。老師這有幾個鏡頭,請同學們判斷一下:
先看材料:看后找學生回答,
過渡:同學們回答得非常準確,可以看出,在同學們心中已經有個明確的是非善惡的標準,面對是非善惡我們都能做出正確的判斷,但我們的社會是復雜的,是非善惡對個人和社會有什么影響呢?讓我們進入第二板塊。
二、第二板塊: 是非善惡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
請同學們看書76頁材料:
教師點撥:
學生反復讀材料:
過渡:李泓霖在深圳經濟快速發展時,不為自己的名利,參加了義務勞動。他為貧困學生捐款,使17名學生避免了輟學。他這種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行為對社會中的每個人有著較強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在濟南交警的“交警效應”沖擊波影響下,全國各行各業相繼涌現出了一批批先進個人和單位。這就是先進集體的模范事跡對社會產生的積極影響。回想一下,自己有過服務他人和社會的經歷嗎?感受如何?
學生思考:分組討論后交流
教師引導:可以按誰 做了什么事 有什么影響這個思路來概括
事例有幫助同學解決困難(生活和學習),打掃衛生,為災區捐款、冬天帶工具掃雪、每天早晨到校開門等
師指出:這兩則材料,一則是先進個人,二是先進集體,
請同學們結合課本來分析真善美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