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單元計劃及教案
學生探究活動:
思考材料(材料見p91-92頁)中的主人公給社會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為違反了什么法律?他們自己落得什么結果?(學生分組討論并填寫p93頁表格,選派代表發言)
教師歸納:上述材料中的幾位主人公沒有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做了法律所禁止的事,給社會和他人造成了危害,自己也受到法律的制裁,我們要引以為鑒。在我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觸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懲罰。根據對上述材料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違法行為可以分為行政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和刑事違法行為。同學們看看書了解它們的含義,并劃一下書。
三類違法行為相比較,前兩種情節比較輕微,對社會危害小,我們把它們稱為一般違法行為,而刑事違法行為就是我們要講的犯罪行為。
2、犯罪必受懲罰(板書)
我們先了解什么是刑法,什么是犯罪?
(1) 犯罪、刑法(板書)
犯罪是指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觸犯刑法并依法應受處罰的行為。
新法是以國家名義規定什么行為是犯罪和對犯罪分子處以何種刑罰的法律。(要求學生劃書)
根據上面分析學生填寫p94頁的表。
(2)犯罪的特征(板書)
犯罪有三個基本特征:
第一、 犯罪是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行為。(最基本的特征)
第二、犯罪是一種觸犯刑法的行為。(法律標志)
第三、犯罪是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后果)
教師根據實際和課本講解。略。
(3)刑罰(板書)
刑罰有較刑事處罰、刑事處分,是人民法院對犯罪分子實行懲罰的一種強制手段。(學生劃書)
我國的刑罰種類可分為主刑和附加刑兩大類。
主刑是對犯罪分子使用的主要刑罰,包括管制、拘役(不是拘留)、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五種。
附加刑是補充主刑適用的刑罰方法,包括罰金(不是罰款)、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三種。
為提高學生興趣,教師可以拓展一些內容。
活動:請你來判斷
要求:學生閱讀p96材料,回答問題。
學生分組討論,選派代表發言。
教師總結:都是玩笑惹的禍。看來我們開玩笑也要分清場合,要把握分寸,玩笑不當會害人害己的。這個材料也告訴我們不論什么原因,只要觸犯了法律,就是違法行為, 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課堂小結:
通過學習我們了解哪些行為是違法的,懂得那些行為是合法的,什么行為是違法犯罪的,懂得什么樣的行為會給社會和他人帶來什么樣的法律后果,以及相應地要受到怎樣的法律制裁。因此我們要從小養成遵紀守法的習慣,做一個知法、守法的好公民。
課堂練習:
見練習冊。
防患于未然
教學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犯罪的危害,引導學生要預防違法犯罪、防患于未然。教育學生能夠自覺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秩序。
教學重點:讓學生知道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可能發展為違法犯罪,學會自覺抵制不良誘惑。
教學難點:遵守法律與餞行道德之間的聯系。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什么事違法犯罪,我們明白了無論什么人只要觸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一個人走上犯罪道路,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都有一個逐漸變化的過程,有些不良習慣會害了我們,我們要提高警惕,防微杜漸,拒絕不良誘惑。今天我們學習第三框的內容:防范于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