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似數和有效數字》案例 與反思
學生的作答非常好。于是大家一起分組探討了有關近似數和有效數字的問題。學生的討論非常熱烈,反映看似相當的不錯。
“老師,我們組對2.40萬、1.2×104這兩個近似數,各精確到哪一位,各有幾個有效數字,有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2.40萬精確到百分位,有三個有效數字;1.2×104精確到十分位,有兩個有效數字。另一種意見認為2.40萬精確到百位,有三個有效數字;1.2×104精確到千位,有兩個有效數字。”
“其他組的觀點呢?”
同學們七嘴八舌,各自發表了自己不同的看法,爭論的焦點為這兩例的精確度問題。
“好,大家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這很好。我們知道通過四舍五入的方法得到的數稱之為近似數,即四舍五入到哪一位,我們就說精確到哪一位。這一點,大家同意嗎?”
“同意。”
“剛才兩例的主要問題是后面帶有單位,2.40萬中最末一個有效數字為0實際落到百位上,應是精確到百位,若是2.40則精確到百分位;同樣1.2×104中的最末一個有效數字2實際落在千位上,應是精確到千位。明白嗎?”
“明白了。”
我有些不放心,又舉了一個例:
“把30542取近似值,要求保留三個有效數字。”心想,一定有不少人會說等于305,說不定又可以笑一笑了。
“等于305,”果不其然,剛想笑,“是不可能的,應為3.05萬或3.05×104。”豈有此理,吊我胃口。沒辦法,誰讓我把他們給慣壞了。不過,看來這回他們是真的清楚了。
隨后我進行一些課堂的訓練并布置課后作業。
教學設想
1、案例概要
本案例是一堂老教材新教法的課例。我首先在設計上不同于過去的講解式、問答式教學,而是充分利用學生參與學習與探討的熱情,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通過對問題的爭論與探討,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有利于學生的學習與記憶。在課的開始,設計一些問題,進行小組討論,再針對相差問題展開。考慮到學生年齡特點,有針對性地對近似數的概念、近似程度(尤其是科學記數法和帶單位的情況)進行了討論和解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待后解決。
2、案例教學的注意事項
(1)本堂課教學目標:
①在具體情境中,認識近似數和準確數。
②通過對具體問題中近似數近似程度的分析,了解有效數字的意義。
③能根據要求求近似值。
(2)重點:
①根據要求取近似值。
②知道近似數中有效數字的個數。
(3)難點:
形如:a×10n中精確度的問題。
3、教學建議
采用小組討論的形式,以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教師組織、引導的方式進行,并配以適當的練習加以鞏固。
4、建議討論的問題
(1)如何在新的課程實驗中上好傳統型的教學課程。
(2)在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如何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都能參與到探究活動中去。
(3)如何在學生探究活動中,使每個人各有所獲,都得到發展,減小差距。
教學反思、研究
1、反思與回顧
(1)為什么使用近似數的原因、使用近似數的意義沒有在課例中講述清楚。
(2)學生對形如2.40萬、3.05×104的近似程度的理解及有效數字的計算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
(3)課中一些好的做法仍值得借鑒。如何更好地貫徹新的課改精神,真正地讓學生參與到自主探索的學習中去,是今后教學的首要問題。
(4)如何在小組討論中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動起來,都得到一定的提高,而不是一個旁觀、旁聽者,也是今后教學中值得注意的問題。
2、學生訪談
問:你今天這節課的主要內容都學了什么?都明白了嗎?有什么問題嗎?
學生甲:今天這節課主要講了近似數和有效數字。大部分明白,還有一些比如說:2.0×104精確到哪一位,有幾個有效數字?2030保留兩個有效數字約等于多少?有些糊涂。
問:您們對這種上課方式有什么看法?
學生乙:我覺得這樣的上課方式比較好,我們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討論,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學的東西記憶深刻。
3、作業問題
學生作業中的主要問題有:
(1)60215保留3個有效數字為602;
(2)47155精確到百位為472;
(3)230.0千精確到十分位,有兩個有效數字為2、3。
4、課后記
這節課與過去所上的同一節課相比較,過去的課是老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引導學生朝某個方向奔。而本堂課的思想也很明確,但方式有所不同,是讓學生自己探索、討論完成這個結果,在自己探索、討論時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明白自己的意見為什么正確或為什么不正確,從而真正理解本堂課的內容。從兩次課后情況看,前次課后作業問題較大,尤其時間長一點問題更多;這次問題較少,較集中。存在的問題希望在以后的課中能更好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