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應用題教學策略
1分鐘計時賽,四個組分別做口算題,剝瓜子、卷鉛筆、寫生字比賽,使學生明確“單位時間內剝瓜子的粒數、做口算題道數、卷鉛筆支數,寫生字的個數,就是工作效率,在教學新課時,老師又選用了學生熟悉的“媽媽1天織毛衣線的兩數”“老師一小時批改作業本數,工人叔叔1小時加工多少零件”等等生活素材,學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是指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工作量。二、開放式的處理:
新課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小學數學應用題是屬于數學問題的一種。問題是放飛思維與想象的鑰匙,問題的出現使學生產生一種需要,產生一種解決問題的渴求,這種渴求就是一種學習的動力,一種創新因素。開放性的應用題設計,可以給學生思維創設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有助于激發學生創新意識,養成創新習慣,發展思維的創造性。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設計開放性應用題。
1、條件開放:
例如:小林和小紅共做了15朵紅花,小林做了多少朵紅花,從表面上看,這道題似乎缺少條件,無從做起,但仔細分析,可得出:既然他們倆都做了紅花,則每人至少做了一朵,又由于共做了15朵,說明一個人最多只能做14朵。于是問題轉化為在自然數范圍內,( )+( )=15來解決,得到14種可能的答案。
2、問題開放:
問題開放就是從已知條件出發,去思考所能解決的各種問題。如在學完圓柱、圓錐的表面積與體積后,出示這樣一些信息:一個沒有蓋的圓柱形鐵皮桶,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徑是20厘米,讓學生補充問題再解決:
①做這個鐵皮桶需要多少鐵皮?
②如果用這張鐵皮做一個長20厘米,高15厘米,寬16米的鐵皮箱夠不夠?
③這個鐵皮桶能裝多少升的水?
④要在整個鐵皮桶側設計一張廣告話,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紙?
⑤如果每平方分米的鐵皮7.8千克,這些鐵皮有多重?
不同問題的設計,給學生更多的思維空間,也有助于學生加強知識間的聯系
鞏固舊知的同時,培養學生思維創造性。
3、策略開放
策略開放是讓學生多角度地進行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在此基礎上進行解題策略的比較,逐步樹立策略優化的思想。
例如:“雞兔共有頭18個,足60只,問有多少只雞?多少只兔?”這是典型的“雞兔同籠”問題,每次我采用古老的解法是假設這18只都是兔或都是雞,思路雖極巧,卻總有些學生想不通:在教學中我從雞有兩只翅膀入手,如果雞的翅膀也算腳,總共有多少只腳?18×4=72(腳),但題中翅膀不算腳,只有60只腳,應該有多少翅膀呢?72-60=12(只)12只翅膀是多少只雞?學生一下便明白6只雞。借助這一生活經驗化難為易,解決了問題。學生很快就接受了這類解題方法。
4、結論開放:
結論開放是讓學生面對條件、問題相同的題目,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分析、獲得不同的答案。在我教十一冊教學中,復習分數和百分數應用題,我出示六年一班有男生36人,女生20人,男生比女生多多少?這一問題拋出,剛開始學生想這不是明擺著的嗎?好像又沒有那么簡單。經過一番議論與斟酌,學生們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
甲學生:36比20多1,36-20=16這是兩個數量直接在比大小;反過來可以說20比36少16,
乙學生:36比20多4/5,我是這樣想的,36比20多的部分占20的4/5,也就是說36比20多4/5;20比36少4∕9,20比36少的部分占36的4∕9,20比36少4∕9;
丙學生:36比20多80%,這是從百分率的角度提出的。
丁學生:老師,我發現了,4比5少多少,既可以是少具體的數量,也可以是少的分率或百分數。4比5少多少?簡單的問題也挺復雜。至此,學生們恍然大悟的同時,我也達到自己的教學效果。
三、策略性的指導
《新課標》把“解決(實際)問題”作為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列入了數學課程的教學標準中。而要解決好應用題,需要掌握一套分析和解決應用題的策略。
1、分析應用題策略:
應用題是把含有已知數量和未知數量的實際問題,用文字或語言敘述出來,要求未知數量的題目,應用題的結構中無非就是條件和問題。兩者之間必然存在相關的邏輯聯系與合理的數量關系,如何將題目中的條件信息理清楚,讓題中數量關系一目了然,首先就必須對應用題中給出的條件進行梳理。在教學中一般采用圖表整理法、畫線段圖整理法、畫簡單示意圖三種。對于歸一、歸總、求平均數等應用題,可以用圖表整理,對于分數、行程、工程問題的應用題采用畫線段圖比較好,對于平面、立體圖形問題的解決,宜采用畫簡單示意圖比較直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