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科學《比較水的多少》說課稿
b、 做一個記號。如果要比較更多瓶水的多少呢,每一次都做一個記號嗎?有辦法讓這個杯子能比較多杯水的多少嗎?
c、 用有刻度的杯子量。杯子上的刻度有什么用?如果沒有帶刻度的杯子怎么辦?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描述水多多少,最終找出科學的方法,此環節注意了和第一個活動方法的聯貫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能力強的學生自主發現比較水多多少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來測量,能力稍差的學生學習到了科學的思維方法,使所有學生體驗到遇到問題不斷提出解決方案的過程。)
3、自制刻度線測量
(1)畫刻度線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呢?(刻度間距要相同)
(2)學生實踐:自制刻度條,并貼到一個玻璃杯上,再次比較三個不同瓶子里的水,并將測量結果記錄下來。
(3)交流測量結果,發現并討論問題。
預設:最終指向比較時必須統一刻度。
a、 測量結果大部分相同。追問:為什么我們的測量結果一樣?
b、 測量結果不同。追問:你們認為是什么原因導致測量結果不同呢?我們怎樣才能解決這些問題?有沒有什么辦法能使結果統一?(統一刻度)
(設計意圖:這是本課的重點活動,在學生經歷量筒的發明過程中,自然地引導學生理解發明有刻度的量器的意義,同時對量筒的單位毫升產生的意義有初步的認識。開始意識到測量需標準工具,用標準單位測量才可以讓信息交流成為可能。設計本次探究活動,還可讓學生認識到“水的多少”是立體的,希望學生的這種感性認識向科學概念“水的體積”轉化,希望學生從關注“水的形狀特征”開始向關注“水的體積”這一新特征轉化,為量筒和毫升的引入做準備。)
四、認識使用量筒,建立毫升概念
(一)、認識量筒及單位毫升
1、出示量筒,學生觀察,匯報發現。
(玻璃做的,有刻度,字母ml,還有一個嘴)
2、認識毫升:誰知道ml又叫什么?你是從哪里知道的?
(毫升是液體的體積單位)
3、提示測量要求:
數一數大刻度之間有幾個小刻度?算算每一小刻度是多少毫升?
在測量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呢?(多媒體課件出示正確讀數方法)
(二)、使用量筒
請學生到講臺前用量筒測量講臺上三瓶水的多少,并匯報測量結果。 (板書)
(設計意圖:引出量筒這一測量工具,指導學生規范地使用量筒;提出毫升概念,引導學生測量比較,認識水體積多少的不同,更使學生明確“水沒有固定形狀,但有一定體積”,同時理解測量需標準工具,用標準單位測量使信息交流成為可能。)
五、總結拓展,課后延伸
1、小組測量一次性紙杯能裝多少毫升水并交流結果。
2、估算一些常見液體的體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