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分一分與除法”——“分桃子”
2、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中提升數學思考——平均分。
建構主義教學論認為,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不是教師傳授和輸出的結果,而是學生通過親身經歷,通過與學習情景間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如果說以往的概念教學,教師側重于直觀演示,通過舉例證明理解概念的含義,那么在新課程的實施中,課堂教學要有“質”的變化。課本是知識的載體,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媒介”,它對教學起著一定的“指導”作用。教學中,學生對“平均分”的理解是一個難點。我大膽放手讓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怎樣分桃子、分糖、分智慧星……還設計了變式練習,辨析“平均分”和不是“平均分”的練習,在小組練習“分智慧星”的活動中,引出了有余數除法,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數學思考——由“分一分”——平均分——有余數除法。
3、在應用知識解決問題過程中,讓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
數學概念是生活現象的“數學化”,是由具體到抽象的“升華”。針對低年級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我在教學中沒有把現成的除法意義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在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索欲望以后,及時設計了一些操作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引導學生“想一想、說一說、試一試、擺一擺、分一分”,在親身體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合作交流,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除法的含義,體驗“平均分”。讓學生在做中學,抓住不同物體的“平均分”,既培養了數感,又強化了對除法意義的初步理解。與傳統教學相比,整個課堂教學看似淡化了“除法的概念”教學,實際上卻在“核心”處加以“引導”,在關鍵處加以“點撥”,教師真正成了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借助課堂教學這個提升學生數學思考的“運動場”,使學生的思維由“無序”到“有序”,真正體驗到學習成功的愉悅。
我在本節課教學中,力求營造一個充滿“靈性”的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幫助學生“平均分”,理解除法的意義。從引導開始起“跑”(分一分) ——有目標的進行跑(平均分)————最后水到渠成(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數學思考),真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七、點評:
本節課的教學,教師以學生為本,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重在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由“分一分”到“平均分”。教師通過讓學生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體驗成功,學會探究與創新。
1、課堂設計選材新穎。教師從學生的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分桃子”的數學學習活動,內容豐富有趣,富有挑戰性,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
2、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充分。課堂上,教師始終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以學定教,順勢而導”。課堂上讓學生充分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不斷發展與提升——“同樣多”——“平均分”。
3、教師角色轉變到位。課堂上,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在課堂教學上“放”“收”有“度”,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的“碰撞”,教師配有恰當的板書,及時點撥——“畫龍點睛”,初步體會除法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