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一數與乘法
三、教學活動設計案例
教學案例一:數一數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2、3頁
教學目標:
1、通過數一數活動,復習相同加數的加法,為學習乘法打下基礎。
2、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并初步學會擇優。
3、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數學的作用。
教學重點:激發學生學習乘法的欲望。
教學準備:一板改裝的口香糖;圖片若干張
教學過程:
環節一:感受體悟活動一:數口香糖1、 出示口香糖ôôôôôô ôôôôôô ôôôôôô 師:老師這有什么?你喜歡吃嗎?我和大家一樣也喜歡吃口香糖。今天,這板小小的口香糖作用還真不小,我們要利用它來學習知識。2、 師:請大家獨立觀察,數一數一共有多少粒口香糖,你是怎樣數的?3、 師:你會列算式嗎?小組內交流你的想法。4、 請小朋友上臺數一數。學生可能會1粒1粒的數、3粒3粒的數、5粒5粒的數……5、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隨機板書。教師及時講解“排、列”等概念。6、 師:你認為比較方便的數法是哪一種?環節二:建立數學模型活動二:數獎章1、師:小朋友真會動腦筋,同一板口香糖大家用了不同的數法,還寫出了不同的加法算式,看來數數也有不少的學問。看一看,智慧老人給我們帶來了小獎章,(如下)要獎給那些肯動腦筋的孩子。每人獎一枚,可以獎給多少個同學呢?y y y y y yy y y y y yy y y y y yy y y y y y此題由四人小組討論完成,先互相說說怎樣 ,再商量寫出答案。2、學生理解“求可以獎給多少同學”就是數出“一共有多少枚獎章”3、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隨機板書:6+6+6+6=244+4+4+4+4+4=24……師:觀察黑板上的算式,有什么特點?環節三:體驗模型活動三:數方格1、 學生獨立完成第3頁第3題。2、 指名上臺列式說解題過程。活動四:數蘋果1、 出示每盤3個的蘋果兩盤。你會編題嗎?怎樣計算?2、 加一盤,你還會嗎?3、 再加一盤,一共有多少個?還加一盤呢?4、 19盤、68盤、99盤一共有多少個?你會算嗎?你會列式嗎?你有什么想法?5、 出示智慧老人的話:用乘法表示就方便了。環節四:實踐天地1、 請同學們想一想,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問題可以用今天學的算式表示?2、 怎樣很快的知道我們班一共有多少人?請你根據我們班的人數和家長一起設計一張座位安排表。點評:口香糖作為教具,作用真不小,帶給了孩子們無盡的好奇。師生都喜歡吃口香糖,這共同的愛好,縮短了彼此的距離,課堂氣氛空前熱烈。現記錄了課中一些精彩的片段。片段一:師:一共有多少粒口香糖?你是怎樣數的?可以怎樣列式?生:1、橫著數有3排,每排有5粒。5+5+5=15 2、豎著數有5列,每列有3粒。3+3+3+3+3=15 3、第1、2列有6粒,第3、4列有6粒。6+6+3=15 4、第1、2排有10粒。10+5=15……片段二:師:一共有多少枚獎章?說說你的數法。你會列式嗎?生:1、橫著數有4個6。6+6+6+6=242、豎著數有6個4。4+4+4+4+4+4=243、每兩排有12粒,有兩個12。12+12=244、每兩列有8粒,有3個8。8+8+8=245、每三列有12粒,有兩個12。12+12=24……片段三:師:黑板上的算式有什么特點?生:1、每個算式加數都一樣。2、第一組和是15,第二組和是24。3、加數大的個數就少。象24里只有2個12,但是有6個4。……片段四:師:還有哪些問題可以用今天的算式表示?生:1、我們學校教學樓前棟每層有兩間教室,有五層,一共有多少間?2、感冒通每一板有多少粒?感冒通也是有規則的排列的。3、教室里每個小組有4人,有7個小組,我們班一共有多少人?師:誰能求出來?生:4+4+4+4+4+4+4=28(人)師:布置小朋友們一個作業,請你回家和家長一起列一份方案,還可以怎樣給我們班上的小朋友排座位。教學案例二:™還可以是別的嗎?“數一數與乘法”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時“數一數”中有這樣一個例題:有多少個™?™™™™™™™™™™™™™™™™™™™™™™™™顯然,題意是要求學生能通過觀察從不同的角度獨立思考,用現有的知識數出有多少個™ 。大多數學生都是用下面的語言描述兩種數法。(1)橫著看,每排有6個™,有4排,列式6+6+6+6=24(個) (2)豎著看,每列有4個™, 有6列,列式4+4+4+4+4+4=24(個)正當我要對大家都肯定的數法予以小結時,平時調皮搗蛋的小平站了起來:“還可以這樣說:桌子上擺了4排彈珠,每排6粒,列式也是6+6+6+6=24(粒) 。”“圖上畫的是™,怎么能說成彈珠呢?”“嘿,還真像彈珠!他的想象力真棒!”本來沉寂的教室一下子熱鬧起來。那些本無精打采,被領頭的孩子牽著走的孩子一下子好象找到了自己表現的天地,都爭著用自己想象的事物來描述這道題。“有6列蘋果,每列4個,一共有多少個?”“老師做了4排紅花,每排6朵,一共有多少朵?”“小兔子種了四排蘿卜,每排6個,一共有多少個?”……孩子為什么會把™想象成彈珠?可能是他心里不喜歡這個枯燥的、在書中經常可見的™,而樂意將之想象成五彩的彈珠,并且希望這就是彈珠。是的,這才是生活中的數學,才是孩子們心目中的數學。 孩子為什么認為不可以把™說成彈珠?為什么有的孩子會質問把™說成彈珠的孩子?我們在教數學的同時就應反思,不能將孩子們帶入我們成人設置的種種有棱有角的框框中,使孩子們缺乏創造,缺乏幻想,就如那一只只坐井觀天的“青蛙”,脫離生活,遠離生活。這樣的片段給予我們提醒,尊重我們的孩子,他們懂得感受、體悟真正的生活,他們懂得創造生活中的數學。點評:每個學生都有著不同于他人的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就是說學生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新課程提倡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實際上就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差異。一石激起千層浪,一位同學的發現使得同學們興趣盎然,探索的喜悅溢于言表。教師應該鼓勵孩子獨特的見解,他們期待老師、同學的欣賞。教學案例三:教學內容:第7頁第3題教學過程:師:小朋友,今天老師想招聘一些“郵遞員”來參加送信活動,哪些同學感興趣?生:(紛紛舉手,躍躍欲試)我!我!師:(每人發一封寫有算式的信,見下)請這些同學來試試!你們能將寫有算式的信送到相對應的住戶家里嗎? 4×2 2×6 3×5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