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加、乘減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們學會乘加、乘減的簡單應用題的解答方法。
2、提高學生靈活思維的能力。
3、滲透“在解決一個問題時,要從多種角度去考慮”的觀點。
教學重點:
掌握乘加、乘減的實際意義和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乘加、乘減的實際意義和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口算
(1)2+2+2+2+3= (2)2×4+3=
3+3+3+1= 3×3+1=
2、問:這兩組口算題有什么區別,又有什么聯系?
二、新授
1、引入新知
出示實物:
教師依次擺出下面物體(也可以用磁貼代替)
擺一個盤子,然后在這個盤子里擺上4個桃子。如此重復3次.再擺一個盤子,在這個盤子里擺上2個桃子。
問:誰來說說,老師都擺了些什么,是怎么擺的?
問:誰能根據老師擺的這些物體,提出一個問題?
(可以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一共有多少個桃子?)
問:這個問題可以怎么解答?(討論)
(4+4+4+2= 4×3+2=)
分別說說這兩個算式的意思,請你與周圍的同學一起評價一下,這兩個算式各有什么優點和缺點。
4×3+2=這個算式里,先算的4×3表示什么意思?
(生:先算的4×3表示前三個盤子里共有多少個桃子。)
2、發展提高
(1)出示例6 4×3-2=
(2)提問:這個算式應該先算哪一步?
(這個算式應該先算4乘3這一步。)
這個算式該怎么讀?
(這個算式讀作:4乘3的積,再減去2,差是多少?)
(3)討論:這個算式你能用幾種不同的方法來解答?
(方法一:先算4乘3得12,再用12減去2得10。
方法二:還可以先算4乘4得16,再用16減去2,再減去4 ,也就是用16減去6得10。
方法三:還可以先算4乘2得8,再加4減2,也就是用8加2得10。)
3、初步歸納
問:我們剛才所學習的這兩個例題有什么相同點,又有什么不同點?
相同點:每一道題都有兩步;每一道題都是先做乘法。
不同點:例5是乘加的兩步題,例6是乘減的兩步題.
三、鞏固練習
1、3×2+3= 4×3+4=
3×2-3= 4×4-9=
2、(1)3和2相乘是(),再加17得().
(2)4個3想8加是(),再減5得().
(3)一個因數是4,一個因數是2,積是(),再加25得().
3、算一算
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4、看圖列式
完成“想想做做”第1、3、4題
先讓學生獨立讀圖填空,再交流。
第4題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列式計算。
四、歸納質疑
通過今天的學習,大家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嗎?
課前思考1:
教師用實物擺放的形式引入例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說說圖意,再放手讓學生列算式,引導學生經歷由連加算式到乘加算式的過程。考慮到這是學生一次列乘加兩步計算的式子,因此,也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圖意逐步明確認識,要聯系現實的問題情境,讓學生主動想到“可以先算3個4是多少,再加上2個”,從而認識到應該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如果有學生能由圖意想到乘減算式4×4-2,可以給予肯定,并要求學生結合圖意說清楚思考的過程,從而幫助學生一并理解乘減算式的含義和計算方法。
如果沒有學生想到4×4-2的算式,那么在例題教學后,再出示“試一試”中的乘減算式提出來,引導學生先嘗試計算,再總結方法。也可以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讓學生聯系具體問題感受乘減算式的含義,掌握乘減算式的運算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