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加、乘減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初步掌握解決乘加、乘減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的一般策略,能根據具體問題確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 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使學生能自己從實際情境中搜集信息,提出問題,然后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 應用意識以及自主探究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讓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學生應用意識。
教學難點:確定先算什么。
教學資源:教學例圖。
教學過程:
一、情境激趣,導入新學:
談話:星期天,小猴淙淙家要來客人,猴媽媽帶著小猴淙淙一起到果園里采桃子招待客人。瞧,一番忙碌后,他倆收獲可真不少。(出示教學例圖)
二、進入情境,探求新知:
1、 例題探究:
(1) 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猴媽媽:3筐,每筐12個
小猴:6個
(2) 你能提出什么樣的數學問題?
在學生提出的問題中,能即時口答的解決,再有選擇地板書下面的兩個問題:a、兩只猴子一共采了多少個?
b、猴媽媽比小猴多采了多少個?
(3) 怎樣求出兩只猴一共采了多少個?
a、 學生獨立思考,列式解答,然后和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b、 指名匯報,教師板書:12×3=36(個)
36+6=42(個)
(4) 你先算的是什么?你是怎樣想到先算大猴采了多少個的?
在學生討論交流后歸納兩種想法:
a、 要求兩只猴一共采了多少個,就要把猴媽媽采的個數和小猴采的個數合起來。可是猴媽媽采的個數題目沒有直接告訴我們,因此必須先把猴媽媽采的個數先算出來;
b、 知道了猴媽媽采了3筐,每筐12個,就可以先算出猴媽媽采了多少個,再把猴媽媽采的個數和小猴采的合起來。
(5) 集體口答。
2、 學習“試一試”:
(1) 要求猴媽媽比小猴多采了多少個,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獨自計算,算好后把你的想法和計算方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2) 指名說出自己的算式,教師板書:12×3=36(個)
36-6=30(個)
(3) 提問:解決這個問題時,你是怎樣想的?
3、 反思:
(1) 這兩道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同桌討論,集體交流。
(2) 講述;在解決問題時,我們可以從問題出發尋找需要的條件,確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也可以從條件出發確定先算什么。
(3) 這兩道題各是用什么算法接問題的?(揭題:乘加、乘減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