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面對稱》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數學》第5單元“觀察物體”中的“鏡面對稱”第69頁的例題3和練習。
教學目標:
1. 通過照鏡子實踐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鏡面對稱的現象。
2. 通過動手操作和游戲等活動,加強學生對鏡面對稱現象的感知。
3. 激發學生對鏡面對稱現象進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勵學生利用生活經驗主動地探索數學知識。
教學重點:通過照鏡子實踐活動,建立鏡面對稱現象的表象。
教學難點:理解鏡面對稱、在鏡面成像時物和像所發生的變化。
教學準備:
小鏡子每人一面(學生準備),大鏡子一面(老師準備)、課件,老師準備兩張紙,紙上分別寫出“白天”這個詞和它的的兩種鏡中像。
教學過程:
一.課前韻律:
1 師說口令,生做動作。(學生面對面)
上拍拍,下拍拍,左拍拍,右拍拍,前拍拍,后拍拍。(老師與學生共同完成)
(師可以把準備好的音樂播放出來。)
2 猴子撈月的故事:(課件展示)
一群猴子在林子里玩耍,它們有的在樹上蹦蹦跳跳,有的在地上打打鬧鬧,好不快活。它們中的一只小猴獨自跑到林子旁邊的一口井旁玩耍,它趴在井沿,往井里邊一伸脖子,忽然大叫起來:“不得了啦,不得了啦!月亮掉到井里去了!”原來,小猴看到井里有個月亮。
一只大猴聽到叫聲,跑到井邊朝井里一看,也吃了一驚,跟著大叫起來:“糟了,糟了,月亮掉到井里去啦!”它們的叫聲驚動了猴群,老猴帶著一大群猴子都朝井邊跑來。當它們看到井里的月亮時,都一起驚叫起來:“哎呀完了,哎呀完了!月亮真的掉到井里去了!”猴子們嘰嘰喳喳地叫著、鬧著。最后,老猴說:“大家別嚷嚷了,我們快想辦法把月亮撈起來吧!”眾猴都義不容辭地響應老猴的建議,加入撈月的隊伍中。
井旁邊有一棵老槐樹,老猴率先跳到樹上,自己頭朝下倒掛在樹上,其他的猴子就依次一個一個你抱我的腿,我勾你的頭,掛成一長條,頭朝下一直深入井中。小猴子體輕,掛在最下邊,它的手伸到井水中,都可以抓住月亮了。眾猴想,這下我們總可以把月亮撈上來了。它們很是高興。
小猴子將手伸到井水中,對著明晃晃的月亮一把抓起,可是除了抓住幾滴水珠外,怎么也抓不到月亮。小猴這樣不停地抓呀、撈呀,折騰了老半天,依然撈不著月亮。
為什么小猴撈不到月亮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進入這節課的第一個游戲。
二、創設情境,學習鏡面對稱:
1、 照鏡子:
老師擺出自己的大鏡子,請同學上來做動作,照鏡子。
說說你看到了什么?(感受鏡中人的動作和鏡子外面的人在做同一件事情。同時此時鏡子是豎著放的,和后面的湖面對稱有所不同)。
2、 組織游戲活動——做“鏡中人”。(體會左右相反)
(1)、師講明游戲的要求:請一位同學上講臺面向大家做出一個動作,保持不動,再請一位同學上臺,面對他做出“鏡中人”的動作。
(2)、同學們判斷扮演“鏡中人”的那位同學動作對嗎?
組織學生進行交流。
誰愿意把看到的情形說給全班同學聽。
學生匯報。
(3)、讓“鏡中人”面向大家,現在你有什么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