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規律(新課標二下)
五、全課總結 [教學設想]1.創設情境。倘若教師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是讓學生機械地跟著自己的教學步驟走,那么學生就不能進入到主動探究學習的最佳狀態。所以,一開始我就創設情境:請同學們為美術室的墻面設計一個有規律的圖案,現在,你們就是小小設計師,發揮你們的想象,說不定你的作品就會出現在校園里并獲得大獎!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提升起來,個個動手在表格里擺圖案,同時也起到了復習舊知識的作用。2.欣賞數學美。二年級的學生已有了一定的評價能力和審美觀。所以在導入主題圖時,我并沒有馬上出示,而是在大屏幕上同時出示四幅設計圖案,前三幅是按簡單的規律排列圖形,第四幅是課本主題圖,讓學生整體觀察,自己評價,說說哪一幅圖的設計最精細,最有創意,由學生選出課本主題圖,課件再出示放大的主題圖。這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而且還培養了學生欣賞數學美的意識。3.化難為易。一年級的找規律,是對單列的圖形排列規律的認識,而二年級的找規律是對組合的方塊圖形的整體規律的認識,難度很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給每種圖案的瓷磚編上號碼(1到4號),學生就能較快地發現數字之間位置的變化并能快而準地找出主題圖中的圖案排列規律。不但化難而易,突破了重難點,還為下一節課“由圖形的排列規律過渡到數字的排列規律”做了鋪墊。4.觀察對比。在課本第116頁中,例l和“做一做”是分開的,可是仔細觀察對比后發現,例l的圖形排列規律是前面的第1個圖形移動到最后,依次循環;而“做一做”中的圖形排列規律是最后的圖形移動到最前面第l位,所以它們的規律正好相反。所以,在教學中,我把例1和“做一做”同時出示在黑板上,讓學生觀察、對比,同桌交流,找出它們的圖形排列規律。5.動手操作,合作學習。有位專家曾指出:合作學習的問題要有一定難度,要有實效性,要有合作的必要,不能“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第一次合作是:同桌合作,用星星或動物頭像在桌上按規律擺放,每人擺一行?此坪唵,其實是精心設計。首先,這個同桌合作出現在觀察主題圖發現規律之后,學生對剛發現的規律還較生疏,讓他們馬上按這個規律擺東西有一定難度。其次,每人擺一行,不但體現了分工合作,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自主探究、自己評價,當有學生擺錯時,另一個學生則提醒他,叫他改正,最后從實際操作中學到知識,加深對新規律的認識。第二次合作是4人小組合作,每個小組都有4張表格,本組組員的圖形相同。先4人小組討論選出一種排列規律,然后本組的組員都按這個規律各自把圖形貼入表格,最后,再把4張表格合起來,拼成一個大表格。這個活動難度大,要求高,在討論的時候,就是學生思維碰撞的時候,自主探究、創新思維在這里得到體現和發揮;當4張表格合成一幅大表格時,學生充分嘗試到成功的樂趣,樹立了學好數學的信心,培養了對數學的興趣及欣賞數學美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