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師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2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
2、經歷 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問題的
3、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經歷 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問題的過程。
教學準備
掛圖、小棒、圖片等
一、引入課題 :
1、教師:我們已經學習了1——9的乘法口訣,今天我們來進行有關乘法的復習。
2、揭示課題:
二、綜合練習:
1、完成7題
引導學生看圖,明白圖意是算幾個幾相加?
學生獨立立式并計算
2、8題填表
教師創設情景,購買東西,幫媽媽算帳
激發學生的興趣。
3、9題
通過解決此類問題,讓孩子了解爸爸媽媽的工作,體會爸爸媽媽的辛苦。
4、學生獨立完成10、11、12題,教師個別輔導
三、拓展延伸
完成思考題
四、作業
p50 6
板書設計
教學四 測量長度
測量長度
白臘九校:陶啟杰
教學內容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測量活動,使學生體會建立統一的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3.會用計量工具測量較小物體的長度,同時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
4.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1.會用計量工具測量較小物體的長度,同時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準備
掛圖、米尺、直尺、。
一、聯系生活,引發探究需要
1.設疑激趣談話:小朋友們,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愛心木器廠準備送給我們小學一批新的課桌,課桌的大小就跟你們現在用的課桌一樣大,你能想辦法告訴木器廠的經理課桌應做多長嗎?你準備用你身邊的什么東西來量課桌的長度?請2~3個小朋友說出自己選用的工具,有的用文具盒量、有的用鉛筆量、有的用數學書量、有的用直尺量、有的用作業本量……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組里試著量一量,提醒小朋友互相幫忙,注意記錄結果。學生自由量后匯報,教師板書記錄:課桌大約有3支鉛筆長,大約有3本數學書長,大約有2個作業本那么長,大約54厘米長……
教師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奇怪,教室里的課桌都是按一樣的尺寸做的,可你們量出的結果卻為什么不一樣呢?師生討論得出結論:因為我們測量的工具不同,所以測出的結果不同。把哪個結果告訴經理,能使經理清楚地知道桌子有多長?你能想出更好的辦法嗎?
2.導入課題:通過小組討論認為只有工具一樣,測量的結果才一樣。我們通常用尺子來量物體的長度。談話:除了要有統一的測量工具,還要有統一的計量單位,計量單位不一樣,很多東西不能得到統一的結果。因此,我們的古人在很早就統一了計量單位。請仔細觀察這些商品上的數據,你發現了什么?掛圖出示:冰箱高165厘米,牙膏盒長22厘米,文具盒長20厘米。
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這些商品常常用什么做單位來度量長度,引出并板書課題。(用厘米作單位量長度)
二、合作探究,認識厘米
探究一:認識直尺學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發現的結果。通過交流幫助學生明確:尺子上有刻度,有很多數(隨學生的匯報,課件顯示尺子上出示0,1,2,3等數), 0對著的這根長刻度線就表示起點,咱們給它取個名字叫0刻度。有表示厘米的字母“cm”,它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長度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