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魚”的啟示──《淺水洼里的小魚》教學談
由于有了前一段的理解,學生的思維異常活躍,答案更是豐富多彩。
“小男孩堅決地說:叔叔,我能撿幾條,就撿幾條,總不不撿好。”
“小男孩自信地說:堅持就是勝利,我一定可以把它們都扔回大海的。”
“小男駭認真地說:撿了總比不撿好,至少有幾條魚會回到大海的,我相信我可以做到。”
“小男駭嚴肅地說:叔叔,我一定要把小魚都送回大海,就算撿不完也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它們被曬死呀!”
一個孩子問:“老師,我可不可以把句號改成問號說?”“當然可以。”
“小男孩傷心地說:叔叔,你的想法是不對的,如果你是一條小魚,你不希望別人來救你嗎?”受他的啟發,更多的學生也有了更精彩的句子了。
“小男孩嚴肅地說:如果你是一條小魚,你不想回到大海嗎?”
“小男孩生氣地說:叔叔,如果你是一條小魚,你希望別人見死不救嗎?”
聽到這些回答,我感嘆孩子們可真會替魚著想。我深深地被他們感動了。要是他們在理解句子時能“正確”一點該多好呀!很多聽課的老師也說:“叔叔明明是不關心小魚的,他們怎么會認為叔叔也會救小魚的呢?”為了讓他們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后來我把這句話的處理改成:
師引讀“看了一會兒,我走過去對小男孩說: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條小魚,你是撿不完的。所以你──”
生:不用撿了。是在白費力氣。
師:可是,小男孩還是忙個不停,齊讀句子(片斷一中的句子)。
師:小男孩對小魚是多么關心,可叔叔說他是白費力氣,可見叔叔對小魚是──
生:不關心。滿不在乎的。
師:那小男孩聽了叔叔的話會怎么回答呢?
在老師的一步步牽引下,學生都理解了這句話的“正確”意思了,可謂“萬眾歸一”了。于是接下來的故事結尾也是一致地統一。
小男孩自信地說:“我一定要把小魚送回大海。”
什么是尊重學生的多元理解和獨特感悟?前者就是,但我們老師往往把自己對教材的解讀強加給學生,總用大人的眼光作為是非的評判標準。其實在低年級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一個充滿善良的世界。每一朵花,每一條魚,都是有情感,有智慧的天使。因為他們的善良,他們愿意去相信叔叔也是善良的,愿意猜測叔叔是樂于幫忙的。因為對小魚的關愛,他們也能推己及人地回答:“如果你是一條小魚……”同一句話,由于學生和老師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有著不同的閱歷,于是就產生了不盡相同的感受和反映。
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不是一句空話,教師要真正地做到蹲下身子,學會從孩子的視角看世界,或者是欣賞他們視角中的世界。做到“教師和學生在理解文本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對文本的見解教師并沒有絕對的權威性”,老師應對學生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更是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使他們更敢想,更敢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學生在各抒己見中,放飛心靈,不僅個性得以發展,能力更得以提高。真正嘗到成功的喜悅。我們也會高興地看到學生能不斷超越教材,超越課本,超越老師。更愉快、跟積極地投入到新的學習創造中去。
四、提高教師個人素養極為重要
楊再隋教授在《時代呼喚名師》一文中說:“名師之所以著名,還在于他們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課堂上,他們舉重若輕,游刃有余,學生如沐春風,怡然自得……有此功底,運用教學方法,隨心所欲;教學機智隨處可見,得心應手者,得心方能應手也。”在這節課中我深有感受。自我感覺上,我覺得本課的設計上還是很新穎的,而自身缺少磨練,對學生激勵性評價的跟進和對學生回答的敏銳把握上有所欠缺,也就不能很好地把亮點突出。和同時作課的方敏老師、劉晶老師相比,課堂語言更是相形見拙。由此我更深刻地認識到一個教師的文化素養高低決定著一堂課的成敗。同時在準備一堂課的同時,有很多專家老師出謀劃策的時候,教師本人更應有所思考,有所堅持,因為最終最了解孩子的是執教者本人,最終落實到課堂的也是執教者,老師應根據自己的風格,自己的方式作出選擇。這節課的反思留給我的還有很多,但有了不斷反思和改進,我相信今后的自己在教學中能更輕松地走進學生的心靈,走進自己的課堂,將自己融入到學生的學習中去,把課越上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