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到》 教學回顧與反思
一堂課結束了,這節課有許多值得我思索的地方,比如說兩處意想不到的問題原因在于教師以自己的經驗來推測學生,自己認為簡單,就以為學生都會明白的,沒有真正做到“眼中有學生”。這節課我也有比較滿意的地方,如對“月餅香”的處理。
〖案例點評〗
《課程標準》給教師留下發展、創新的廣闊空間,再創造成為教學過程之必需。教師只有擺脫“按部就班”的凝固的預設目標和計劃,植根課堂,超越課堂,植根教材,超越教材,植根教師,趕超教師等,才能使語文教改煥發青春活力。張老師的成功之處在于能夠突破狹義的課堂教學的封閉性,讓學生感性接觸大量的語言材料,學習掌握語言規律的同時,靈活運用教材,把語文教學與學生的生活體驗密切聯系,突破知識體系的“繭縛”,從而激起了學生多思、創新的火花,喚醒個體生命特有的靈氣和才情,使學生的真情得到自然宣泄。“月餅香”問題的提出,是課堂沖突生成的過程,也是學生創新意識的自然流露,更是張老師扎實的基本功、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的表現。能夠針對這個問題把課堂教學向課外拓展,向生活延伸,足見張老師的語文生活觀和大語文教學觀。在難點突破方面,張老師如果用課件解決“田野翻金浪”,我想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另外,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激發興趣,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感悟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情感美是對的,但朗讀指導的作用決不能小覷。重、難點的部分,教師必須予以指導,真正發揮主導作用。
《秋天到》這首兒歌安排在第一單元第一課。我決定把這一課作為機動課,相準時機插入,讓學生置身于“秋天到”的真實情境中去感受秋天的美,感悟豐收的喜悅。
開學第一天,我就布置學生用心觀察自己身邊的變化,還要求他們和爸爸媽媽一起到市場買菜,把自己觀察到的事物寫下來,和自己的小伙伴交流。孩子們積累了不少體驗:有的學生和爸爸媽媽一起到水獅營買魚蝦,看見魚蝦滿籮的熱鬧場景;有的學生從市場上的葡萄越來越多,價格也越來越便宜中,體會到葡萄豐收了;還有的孩子發現院子里的落葉一天比一天多……
開學后第一周、第二周持續高溫,我們絲毫感覺不到“天轉涼,風變爽”,直到周六、周日接連不斷地飄了幾場細雨,秋天才姍姍來到。周一的早晨,不少學生已換上長袖衣衫,教室窗外泛黃的梧桐樹葉也不時隨風飄落下來。我知道,此時正是教學這課的好時機。上課了,我朗讀了一篇自己寫的描寫春、夏、冬三季景色的小短文,問學生:“如果老師接著寫,該寫些什么呢?”學生略一思索,馬上領悟到接下來該寫秋天的景色了。接著,我又為學生繼續創設情境,“當秋天來到時,我們身邊會發生哪些變化?”學生躍躍欲試,但我并沒有急于讓他們回答,而是輕輕閉上眼睛:“閉上眼睛,老師帶你們走進秋天,用心去欣賞秋色。”師生在音樂中閉目遐想,頭腦中已有的生活經驗被激活,一幅有聲有色的秋景圖浮現眼前,我先激動地喊起來,“啊,我看見了,我看見山坡上有一大片柿子樹,金黃金黃的柿子掛滿了枝頭……”學生也紛紛喊起來:“我看見田野里有一大片金黃的稻子!”“我聞見果園里葡萄的香味了!”“我看見許多漁船捕魚歸來了!”“我看見金黃的樹葉飄落在地上!”“我感覺風變得涼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