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學案例
現在的孩子崇拜英雄,可他們并不能真正理解英雄的含義,二小離孩子們畢竟太遠了,許多孩子對當時的背景一片茫然。如何在鉆透教材的同時,挖掘學生的情感,并由情導讀,以讀傳情成為本課的一個難點。
設計理念:詩歌的主體部分給二小著色不多,而是從敵人的兇殘、狠毒方面下筆:掃蕩---屠殺我們的機關人員和幾千老鄉;抓住放牛的二小叫他帶路;把二小挑在槍尖,摔死在大石頭的旁邊。和這樣兇殘的敵人做斗爭,二小能表面“順從”地把敵人帶進我們的埋伏圈,死時“臉上含著微笑”,表現了多么大的勇氣和智慧,誰能不為他的英勇獻身的精神而感動呢?在教學課文時,我深深地被課文內容感動了。怎樣把我的感受帶給學生,讓學生也受到感染呢?我選擇了“以讀為本”。把讀設計為四個層次:初讀----理解讀----賞讀----品讀。初讀,讓學生通過自主地識字,把課文讀通,讀順。在能準確、流利地朗讀的基礎上,再理解讀,通過抓住重點的詞句,了解敵人的兇殘,狠毒,為學生在感情上作好鋪墊,憎恨敵人,敬佩二小。再看課件展示背景,讓學生更深一步了解侵華戰爭給祖國人民帶來的傷害,渲染氣氛,更深地挖掘課文內涵。讓學生融于課堂,激發他們的情感,產生共鳴。這時候讓學生賞讀,孩子們都懷著滿腔的憤怒,讀得義憤填膺。孩子的心靈已于課文融為一體,產生了共鳴。仿佛那個離我們早已久遠的年代就在面前,仿佛我們親眼目睹了二小犧牲。他們的心里充滿著憤怒,充滿著對二小的崇敬。此時此刻,再叫學生賞讀課文,把整首兒歌的賞讀推向了高潮。最后的品讀,老師深情的總結,讓學生聽音樂品讀兒歌,回味課文,余音繚繞,仿佛二小的聲音久久回味在胸間,回蕩在教室里,讓孩子們完全融于其中,不能自拔。
這堂課的設計就是要讓學生體驗到“讀”的魅力。它不是干癟無味的讀,它不是為讀而讀。它是一環扣一環,就像浪花一樣,一浪高一浪,有高潮,有回味,它像一葉偏舟,帶著學生去感悟,去碰撞,去回味,我想這就是成功的“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讀中感悟內涵,在讀中體驗情感,再在讀中渲泄情感,最后在讀中審視生活中的美丑,明白做人的道理,我想這就是語文教學在抓好工具性的同時實現人文性,這將值得我們永遠探究下去。
教學反思:
抗日戰爭離孩子們太遙遠了,這場戰爭太沉重,并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字、一句話就能詮釋。他們根本無法想象五十多年前,中國的大地上經歷了怎樣的一場惡戰。所以要使學生真切感知、深入領悟王二小機智勇敢地跟敵人作斗爭的精神,必須通過聽唱、觀察、朗讀、想象等手段,把學生帶進一個悲壯的感情世界,在多種感官的活動過程中,了解二小的事跡,感知英雄的品質,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一、利用教材,抓住主線,實施教學。
如何運用好教材這個例子,讓學生從中得到語文方面(聽說讀寫書,字詞句段篇)的訓練,以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也是我們語文課堂教學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在教學《歌唱二小放牛郎》這篇課文,詞語的訓練是重頭戲,我主要抓住第三節中的兩個詞“假裝順從”和“自有主張”,二小有沒有答應給日本鬼子帶路?那他是真心答應給敵人帶路嗎?他不帶路有什么嚴重后果?他的主張是什么?圍繞這兩個詞,貫穿全文進行講解。這個訓練點,不僅僅進行了詞句的訓練,也讓學生從中體會到王二小勇敢和機智的品質。除此之外還特別注重生字的認讀,記憶,實實在在地落實字詞句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