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樹葉》教學案例評析
生:我覺得“看了又看,聞了又聞”應該這樣讀,才能讀出小熊反復看、反復聞的樣子。
生:當小黃牛來澆水時,他心愛的小樹一片葉子也不剩了,應用傷心、難過的語氣。(生讀)
生:我覺得應用驚奇的語氣讀。(生讀)
師:書可以有不同的讀法,你們讀書,就是要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
五、自讀質疑。
1.師:同學們的書讀得這么好,都 能當小 老師了。現在你們就來當小老師,你可以考考其他同學,也可以考考其他小組,還可以考考老師。下面,我們再次默讀課文,盡量做到不出聲,不指讀,并且用筆畫出自己還不太明白的地方。(生默讀課文)
(點評“角色互換”一個環節,讓學生當小老師,考考自己最佩服的同學、考考其他小組、也可以考考老師。這種新穎、民主、開放的教學環境,激發了學生參與的熱情。他們再次讀課文時,一個個非常專注;小組討論時,為了篩選出一兩個有價值的問題,小組成員還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應考答題時,學生更是絞盡腦汁,積極應對。學生在這種深入的閱讀、思想的碰撞中,對課文的體驗更深了一層。同時,質疑問難的習慣、探根求源的意識、辨別正誤的能力也在這種探究中不斷生成。)
2.師:下面小組討論,請小組長負責篩選出一兩個有價值的問題,我們共同來解決。
(生匯報):小組①(問老師):我來考考你,當小兔、小猴、小熊來過之后,還有哪些動物來過?
師:這個問題簡單,課本上不是告訴我們了嗎?還有小山羊和小豬呀!
生:不全對,請您仔細閱讀課文,小山羊、小豬之后還有一個省略號呢!
生:對,這說明還有許許多多的動物來過,比如說:小貓、小狗等。
師:你們可真會讀書,我要向你們學習。
小組:請問同學們,小椿樹一片葉子也不剩了,小椿樹會怎么想?
生答:沒有了樹葉,我怎么讓學步的小寶寶在我的樹下和蝴蝶捉迷藏。
沒有了樹葉,我怎么讓白發的老奶奶在樹下聊家常。
沒有了樹葉,我怎么讓下棋的老爺爺在樹下悠閑度時光。
小組:為什么小黃牛立了“請愛護樹木”的牌子,他們還要摘樹葉?
生答:他們只管自己摘,沒把這塊牌子當回事。
他們已養成了隨便摘樹葉的不良習慣。
他們喜歡樹葉,想摘了去留個紀念。
他們雖然知道要愛護樹木,但認為自己只摘一片樹葉,沒關系的,沒想到后果。
(點評:老師基本上沒有提出多少問題,而所解決的問題基本上都來源于學生,解決于學生。學生發言很踴躍,不管是質疑,還是回答問題的思路都很廣。課堂上沒有出現思維“真空”(即學生不思維)和課堂“盲點”(即學生無事可做)。再次,這種動起來的層次也較深,它是一種思維的動,一種心靈火花的動。 張 老師雖然沒有提太多的問題,沒有對課文進行剖析、解釋,但關鍵處她的一兩句點撥,卻深深地撥動了學生的心弦,促進他們思維火花的迸發。)
師小結:我們不僅要懂得道理,還要嚴格要求自己,落實在行動中,其實古人很早很早就告誡我們(課件出示)“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意思就是說,不要因為好事太小就不去做,也不要因為壞事小就去做。讓我們把這句話牢記在心,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愛護每一片綠葉,為保護環境盡一份心,出一份力,到那時,我們的小椿樹一定會茁壯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師勾畫出一棵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