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全冊2
3.實驗方法指導:將物體放到水中央再放手,如果物體向下碰到水槽底部,我們可以說它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物體不能碰到水槽底部,我們可以說它在水中是浮的。
4.分發水槽,小組實驗,每種物體可多試幾次,注意做好記錄。
5.全班匯報交流,形成階段性認識:像金屬這類材料制成的物體在水中容易沉,像木頭、塑料這類材料制成的物體在水中容易浮。不同材料的沉浮也不同。
三、認識木頭
1、導語:木頭是一種在水中很容易浮的材料,它還有很多其它的特性,在我們的生活中被廣泛運用,接下去我們來進一步認識木頭這種材料。
2、我們周圍有哪些木頭制成的物品?這些物品有什么特點?
3、從這些物品中,我們發現木頭具有哪些特性?小組合作,填寫氣泡圖。
4、介紹一棵樹成材的過程,當前森林資源的狀況。說一說我們應該怎么做。
四、課堂小結
1、回憶本單元的收獲。
(掌握了研究物體硬度、柔韌性、吸水性、沉浮情況的方法,比較深入地了解了金屬、塑料、紙、木頭這幾種材料。
2、結語:我們人類是充滿智慧的,我們除了發現并利用了許多天然材料之外,還會人工制造一些材料,以滿足我們生活生產的需要,下節課,我們將繼續研究一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第六課 磚和陶瓷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磚和陶瓷各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具有不同的用途。
3、人工材料在制作過程中會經歷變化,改變材料的性能。
過程與方法:
將學習到的知識與技能應用于新的環境。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發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
【教學重點】
運用學到的知識與技能自主探究磚和陶瓷的物理特性。
【教學難點】
人工材料在制作過程中的變化及磚和陶瓷的區別。
【教學準備】
學生分組器材:
1、磚與陶瓷各一小塊,一枚鐵釘、一杯水、一個滴管。
2、制作磚和陶瓷的兩種黏土各一小份。
【教學過程】
一、導課
談話導入:這節課,我們要運用前幾節課掌握的探究方法來研究兩種人工材料。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對同學們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
二、磚和陶瓷
1.出示建筑工人砌墻的圖片、各種陶瓷制品的圖片。這些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在我們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磚和陶瓷?
三、研究磚和陶瓷的性質
1.導語:我們知道,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磚和陶瓷又有些怎么樣的特性呢?讓我們展開對磚和陶瓷的探索之旅吧。
2.同學們想研究磚和陶瓷的哪些特性呢?想怎樣進行研究呢?需要什么工具呢?(簡單回憶對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能力的檢測方法和所需實驗器材)
3.分發磚與陶瓷各一小塊,一枚鐵釘、一杯水、一個滴管。分小組進行自主探究,提醒學生做好實驗記錄。
注意:教師要充分觀察學生的探究情況,對學生本單元的學習情況作出初步評價。
4.匯報交流。現在我們能比較詳細地描述一下磚和陶瓷了嗎?提倡先填一填氣泡圖,整理自己的觀察實驗所得,再來進行描述。
四、黏土的變化
1.我們知道磚和陶瓷是人工材料,它們又是怎么來的呢?課件展示磚和陶瓷的制作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