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全冊2
4.教師出示寬度、厚度相同的木條、塑料條、不銹鋼條,問:可以怎樣研究它們的柔韌性?
5.學生小組討論、匯報,教師引導,最后邊小結邊演示操作步驟:
⑴把木條、金屬條、塑料條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壓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針掛上鉤碼,觀察它們的前端彎下去了多少。測量材料前端彎下的距離時,眼睛要平視。
⑵分別測量木條、金屬條、塑料條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彎下的距離,把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6.學生分組實驗后匯報實驗情況。
三、認識塑料
1.我們的生活學習中有哪些塑料制品?
2.出示各種塑料制成的物品圖片,觀察后思考:這些塑料制品分別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并把觀察和思考的結果記錄在氣泡圖上。
四、討論了解塑料的循環使用
1.閱讀教科書,說說你了解了些什么?
2.出示“可回收標志”,認識可回收標志。
3.討論:我們以后在使用塑料制品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
板書設計:
第4課 它們吸水嗎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對水的滲透能力,與材料的組成和結構有關。
過程與方法:
1.用觀察的方法檢驗材料的物理性質,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發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材料循環使用,節約資源的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用觀察的方法比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學難點】通過比較發現吸水性與材料的組成和結構有關。
【教學準備】
學生(每小組):
1.大小、厚度盡量相同的紙片、塑料片、鐵片、木片(紋理較疏松的)各一片;稀釋的紅墨水、滴管。
2.放大鏡、餐巾紙、鉛畫紙。
3.浸泡好的廢報紙、筷子、棉布
老師:古代造紙的錄像。
【教學過程】
一、導課
小游戲:各取所需
具體規則:教師出示木頭、紙、鐵、塑料,讓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材料,并簡單說明理由。具體情境設置舉例:做一個杯子、擦去桌上的水、造一艘船……
導語:剛才同學們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了不同的材料,我們認為,不同材料遇到水的反應是不一樣的,我們把材料對水的滲透能力叫做材料的吸水性。這節課,讓我們來研究材料的吸水x##b。
二、誰更容易吸水
1.出示大小、厚度盡量相同的紙片、塑料片、鐵片、木片(紋理較疏松的)各一片,猜一猜,誰更容易吸水,為什么這樣想?把猜測結果記錄在實驗記錄單上。
2.怎么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呢?出示稀釋的紅墨水、滴管,我們請這兩位朋友來幫忙,你們打算怎么做?(學生小組設計實驗,只要求簡單設想)
3、教師補充觀察、實驗要點:
①.實驗的公平性: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盡量保持相同。
②.從側面觀察水滴的變化,既要觀察水滴的變化,也要關注材料遇水部分的變化。
③.注意記錄,可以用圖畫和語言相結合,來描述觀察到的觀察。
④.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把四種材料按吸水性從強到弱排序?斓男〗M思考:材料的吸水性可能跟什么有關?
4.學生分組實驗后匯報。
可預期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