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科學生物與環境教案
(3)這三種植物的葉同它們的生活環境有什么關系?
2. 討論天鵝、白鶴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與生活環境的關系。
(1)向學生介紹這兩種鳥。
天鵝主要吃水生植物,也吃水中的軟梯動物和昆蟲,在水面游動獲取食物。白鶴主要吃魚、蝦,在淺水中行走獲取食物。它們都是候鳥。
(2)找出這兩種鳥身體結構的不同。
天鵝的啄扁而短,頸長,腳短,腳趾間有蹼。天鵝身體浮在水面上,會游泳,捕食時頭伸進水里。鶴的啄長而尖,頸長,腳長,啄食水中的小動物。
(3)分析它們的身體構造與獲取食物之間的聯系。
(4)想一想它們的數量的減少,可能同什么因素有關系?
板書:生存空間變小、食物環境受到污染和非法捕獵。
3. 找相互關聯的地方。
(1)選擇魚、蚯蚓和人的一種行為,填在表格中,進行比較。
(2)魚、蚯蚓和人感到危險時怎樣做出反應?
(3)魚和蚯蚓的哪些特點,使它們能在自己的生活環境中生存?
(4)魚、蚯蚓和人有各自的特點,讓它們的生活環境互換,它們還能生存嗎?
(5)現在能說出動物與它們的生存環境相關聯的地方嗎?
三、全課總結。
四、課后拓展。
觀察我們生活的環境。
教學后記:
第十課時 討論會——生物的生活需要
教學目標:
1. 整合本單元前幾課的學習;
2. 了解動物、植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3. 了解人的棲息地是整個地球,要愛護我們周圍的有生命的環境和沒有生命的環境;
4. 通過比較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環境,了解人能運用科學技術幫助自己適應環境。
教學重點:收集我們的棲息地資料,了解人類生活環境。
教學難點:區分植物、動物、人的基本需要。
教學準備:
整理前幾課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你們認識了動植物的棲息地,那我們的棲息地想知道嗎?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
二、探究內容:
1. 討論哪里是我們的棲息地。
(1)師:“家是我們的棲息地嗎?學校是我們的棲息地嗎?”
(2)“我們在家里進行哪些活動?家里能滿足我們的哪些生活需要?”
(3)我們在學校里進行哪些活動?學校能滿足我們的哪些生活需要?
(4)家有“棲息地”的特征嗎?家和動物的“避難所”有哪些相似之處?
2. 比較植物、動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1)分別說說植物、動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2)把動物、植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歸納成生物的基本生活需要。
(3)比較人和植物、動物在適應(氣候)環境方面的不同之處。
•植物、動物怎樣過冬?
•人怎樣過冬?
•人和植物、動物在適應(氣候)環境方面有什么不同?
三、全課總結。
四、課后拓展。
設計未來人類的棲息地。
教學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