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的范圍》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80 -81頁觀察的范圍。教學目標:
1、經歷分別將眼睛、視線與觀察的范圍抽象為點、線、區域的過程,感受觀察的范圍隨觀察點、觀察角度的變化而改變;能利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2、從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讓學生感受觀察范圍的變化,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經歷分別將眼睛、視線與觀察的范圍抽象為點、線、區域的過程,感受觀察的范圍隨觀察點、觀察角度的變化而改變。
教學難點:感受觀察范圍隨觀察點的變化而改變,運用這些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題卡
教學過程:
一、 品讀古詩,引入課題。
1、同學們積累了很多的古詩,下面我們再來品讀一下王之渙的《登鸛鵲樓》
課件出示,齊讀。
2、在這首膾炙人口的古詩中,哪一句表達了詩人王之渙登山臨水時的感受
3、為什么說“欲窮千里目”須“更上一層樓”?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觀察的范圍,從數學的角度來探究這個問題。板書《觀察的范圍》
二、 自主探究,發現規律。
課件情境:樹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在墻外向里張望。]
1、請問,小猴在a處能看到地上的所有桃子嗎?為什么?
那它能看到墻內離墻最近的一點在哪里?請同學在答題卡上畫一畫,找出這一點用a′表示。(1)、學生畫圖,(2)匯報,說說你是怎么找到a′(3)課件演示(4)、a′是小猴在a處看到的墻內離墻最近的點。那它都能看到墻內哪些范圍呢?
2、如果小猴繼續向上,爬到b、c點時,它又能看到墻內的哪些地方?請你再分別畫出小猴爬到b處和c處時,它看到的墻內離墻最近的點b′、c′
(1)、學生畫,(2)、課件演示。
3、比一比,小猴站在哪一點上看到的桃子最多?(c)想一想,小猴看到的桃子的多少,與什么有關?(與觀察點的高低有關)有怎樣的關系?
4、教師小結:小猴爬的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這說明,隨著觀察點的變化,觀察到的范圍也在變化。觀察點越高,觀察的范圍越大,觀察點越低,觀察的范圍越小。
現在明白詩人王之渙為什么要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生活,用學到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三、 鞏固練習,形成技能。
1、試一試1、(1)、課件出示 (2)、讀題 (3)、書上完成(4)、匯報 (5)、想一想,影子的長短與什么有關?
2、試一試2、(1)、課件出示,(2)、讀題,明確題意,想一想,也可以在書上畫一畫 (3)、匯報第一個問題,教師在小黑板上演示(4)匯報第二個問題。教師在課件上演示
3、試一試3、(1)、課件出示(2)、在書上畫(3)、說說你是怎么畫的?(4)、課件演示
4、生活常識。(1)、課件出示,(2)指名交流。
5、實踐活動。
四、全課總結,強化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