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錐的體積案例分析
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是探索圓錐體積計算方法的基礎。在探索圓柱體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教材繼續滲透類比的思想,再次引導學生經歷“類比猜想——驗證說明”的探索過程,從而理解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
一、在實驗中探索發現
教學中先設計了“一堆圓錐形小麥”的簡單情境來體會圓錐的體積的含義,并提出“怎樣計算圓錐的體積”的問題。接著,開始探索圓錐體積計算方法的內容引導學生經歷“類比猜想——驗證說明”的探索的過程,讓學生體會類比等數學思想方法。
首先,讓學生憑借直覺大膽提出猜想,猜想圓錐的體積與圓柱體積的可能系,同時在猜想中明確探索方向。學生可能猜想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在形等。在形成猜想后,再引導學生“驗證說明”自己的猜想,
其次,小組合作實驗,有的動手“橡皮泥的實驗”;有的用“曹沖稱象”的方
法;有的用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學生親身體驗后交流,在交流中概括出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
在這個探究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給學生足夠的探索空間,學生在動手實踐、資助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動中建立數學知識的產生、發展的過程。
二、在回顧中感受體驗
讓學生將以上探索學習中所探索的公式運用于實踐,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旨在加深對公式的理解,了解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探索實際的測量方法,獲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獲得積極的、成功的體驗,同時開拓數學思維。
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是學生經過自己的自主探索、實驗發現的,很有必要讓學生回顧這段過程,從中感受、體驗自主探索學習獲得知識的喜悅與成功,從而增強學習動力與信心。讓學生說一說有什么收獲;有什么新的想法,還有什么問題,在問題的反思中激發產生進一步探索的動力。
三、在開放中走向社會
時代呼喚開放式教學,開放式教學提倡課堂教學要打破課堂時空的局限,開放時空向課外延伸,讓學生走向社會大課堂,去探索解決生活的實際問題,在教學設計時,創設了課外延伸拓展的情境,讓學生帶著所的知識去測量操場上的沙堆的體積,然后向工程隊師傅了解數據,以驗證自己測量的準確度,體驗“實驗測量,我能行”的成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