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賽場次》教學設計及反思
第一,課堂教學改革一定要堅持“三性”,其一是針對性,建立在學的基礎上的教一定要圍繞學生的疑點、難點和困惑以及教材的重點、要點和關鍵點來展開,切忌系統和片面,這是“指導——自主學習”課堂教學的鐵律和根本標志。其二提高性,課堂教學活動一定要讓學生在先學的基礎上有所提高,為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對教材內容進行有意義的拓展、延伸,特別是對例題(問題)進行變式和改組,從而體現教學的開放性和探究性,這個過程是相互啟發、交流爭論和共享智慧的過程。其三,強化性,要通過形成性練習、鞏固性練習和提高性練習對學生的知識技能進行強化訓練,盡可能當堂完成教學任務。
第二,數學課堂一定要體現數學學科的內涵和價值。我認為數學學科的內涵和價值包括以下三個層次:其一是數學知識和技能;其二是數學問題和思考;其三是數學思想和文化。每節數學課都應從不同維度、不同視角反映數學這三個層次的內涵和價值。
第三,有效教學要認真落實的三個問題。其一是課堂上每個教學環節的目標和要求都要明確、具體、可觀察、可測量;其二是課堂上每個學生的活動、作業都要落實到位、檢查到位;其三是重要的練習和作業都要當堂完成,在教師眼皮底下過關,當堂評點。
讀過上面的三條之后,我“一廂情愿”地希望自己能努力擺脫這一怪圈,在初次嘗試時就能有一點點突破。就這樣,我開始了課的設計和探索。
課前,我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了導學案,在上課一開始發給學生,讓他們根據導學案進行簡單快速的自學。我要求學生在導學案上面做記號,如果會的,打上勾,不會的,也進行標記,目的是想引導學生尋找到自己的起點,并希望他們能找出自己還不理解的知識點,提醒自己在老師講授新知時更加注意聽講。但是由于初次采用這樣的學法,學生一時還不太適應,加上我設計的題目偏多,耗時較長,所以這一目標的達成不太理想,這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學中進一步改進。不過,在布置課前預習時,我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了解什么是單循環制和淘汰制,加上課堂上形象的講解,學生倒是很快地理解了這一要點,對新課的學習起到了很好的輔塹。反思自己的做法,我還是感覺到自己沒能擺脫先前的那個怪圈,同樣的,我自己感覺到,自己的這一設計,也不過是再一次走入了那個“形似而神不似的”路子上去,看來,對于一個才剛接觸課題研究的老師來說,探索的路上,也許都會遇到同樣的問題,也必將有著同樣的困惑吧。很多道理,包括理論也包括實踐,寫在書里是一回事,真正落實到現實中,又是另一回事了。我為自己的沒能突破感到有些沮喪,但轉而一想,也暗自安慰自己:作為一個嘗試的行者,如果有著別人同樣的困惑,也許也不是件壞事,因為我們遇到的是同樣的問題,那么我們的討論也將更加有共同的話題了,在互相借鑒和學習的過程中,大家也必將從切身的體會中,更容易接受別人的建議和幫助了,從這一角度來看,初次的失敗倒也是一次可以令自己難忘的過程了,從失誤中同樣能收獲到非同一般的認識。在下一次的嘗試中,如果能不再犯同樣的錯誤,那就算是一大進步了。
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看清例題,在關鍵處的提醒是必要的。本次指導學生自學例題,我充分注意到了這一點。因為六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相對獨立的自學能力了,所以,課堂上學生的自學也顯得比較有效,學生能比較迅速地讀懂課本,讀懂本課的主要內容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從后面的反饋可以看得出來,學生對于本課的重點知識掌握較好,能通過學習體會到畫圖法和列表法的簡潔性,并掌握了解決同類問題的普遍辦法,即先尋找出規律再解決問題的策略,達到了本課的學習目標。而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我給自己的定位也比較明確,即在學生遇到疑惑的關鍵之處給予幫助和引導,扶他們一把,更主要的是放手讓他們去學會探索,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最后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這也正是課題強調的教是為了不教的理念的體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