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比例 圖形的放大和縮小
3.試一試
學生按要求畫出放大后的圖形。
師:你是怎樣畫的?(確定放大或縮小后三角形直角邊的長度)
師:量一量,三角形任斜邊的長也是原來的2倍嗎?
師:你的測量與計算能證明什么?(對應邊的長都是2:1)
三、鞏固練習
1、練一練
學生按要求畫出縮小后的圖形。
師:你是怎樣確定縮小后圖形每條邊的長度的?
2、練習九第1題
圖中幾號圖形是1號長方形放大后的圖形,幾號圖形是1號縮小后的圖形,它們分別按怎樣的比變化的呢?想一想,填一填。
學生匯報。
小結:圖形放大或縮小時要注意什么?(所有對應邊都要同時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縮小)
3、練習九第2題
學生獨立做題,同桌互相檢查。
課堂總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么內容?這節所學的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有什么特點嗎?(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圖形的形狀不變,對應邊的長度發生變化,圖形的大小也隨之發生變化。)
四、課堂作業
補充習題的相應練習
板書設計:
圖形的放大和縮小
形狀:不變 大小:變了
長 寬
第一幅: 8厘米 5厘米。
第二幅: 16厘米 10厘米。
對應邊的比是2:1, 放大 比值大于1
對應邊的比是1:2, 縮小 比值小于1
課前思考:
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是以往的教材中沒有的,對于我們教師來說也是一個新知識,需要在執教前認真鉆研教材。
潘老師設計的這一課時的教案的教學思路相當清晰,導入部分初步讓學生認識放大與縮小;例題1的學習中突出對應遍及結合對應變得比理解什么是圖形的放大和縮小,并要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來說說每個比的意義;例題2的學習借助學生動手畫圖形來理解放大和縮小是圖形的各部分按指定的比發生變化,而且這個比是不變的;放大前后或縮小前后的圖形形狀沒有變,只是大小變了。例題2后面的“試一試”估計有些學生會不知道怎樣入手,課上需要教師及時點撥并當堂輔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畫完圖后的思考和交流也非常重要,要在課上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思考和交流。
課前思考:
通看了比例這一單元的內容,主要分為三段:第一段,教學圖形的放大后縮小,認識比例;第二段,教學比例大的基本性質和解比例;第三段教學比例尺的認識和應用。看了孫老師的課前思考,才知道這是以往教材中沒有的內容。讓學生知道放大前后的圖形“形狀沒有變,大小變了”,進而理解放大和縮小的含義。主要是讓學生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說說每個比的含義,讓學生知道比的前項表示什么,比的后項表示什么?這一單元的內容也是為以后的教學做鋪墊的,對于一部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還有有些擔憂,應該適時給予一定的輔導。
課前思考:
正如孫老師所說,這個內容是新增加的,我覺得這個內容增加得好,它是學生學習比例的意義、性質以及比例尺的基礎與根源,使學生從知識的源頭理解比例尺的實質是什么。所以這課的教學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