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品知音──《伯牙絕弦》課堂實錄
一、初讀1、侃侃聊聊:
師:學文言文,你覺得最難的是什么?
板書:
難
生:我覺得學文言文最難的是斷句和理解意思。
生:我覺得應該是了解文章其中的含義。
生:我覺得是要了解文言文中人物當時的心情。
師:這么難的文言文,你覺得你要做到哪些,這篇文言文才算學會了呢?學會的標準有哪些?
板書:
會
生:能夠在現場表演出來。
生:能通順地把它讀下來。
生:能把它翻譯成現代的白話文。
師:再提高一個層次,怎樣才能算是學得比較好呢?
板書:
好
生:能了解文章的意境。
生:可以仿寫。
生:揣摩人物當時的心情。
生:從故事中悟出所含的道理。
師:那今天,你既是一個學生,又是一個小裁判。用雙重的身份進入課堂。一邊學,看看解決了難點沒有,學會了嗎;評一評,學習過程的感覺怎么樣。
(點評:課堂的導入從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出發,營造有效的學習氛圍,引導孩子談學習的困難,以便教師順學而導,依學而教。同時強調孩子在課堂上的雙重身份,也體現了新課堂的民主。 )
2、延伸背景:
師:齊讀《伯牙絕弦》。俞伯牙,故事的主人公,你有哪些初步的了解?結合你學習時候搜集的資料簡單說一說。
生:他彈琴彈得非常好。
生:俞伯牙是個重情誼的人。
生:俞伯牙和鐘子期是對知音。
師:這堂課,就讓我們走進高山流水,走進俞伯牙高超的琴藝之中。
3、品讀課題:
師:同學們,再讀課題──《伯牙絕弦》。
師:“弦”是什么,誰知道?
生:琴上的弦。
師:嗯,看,這就是弦,對于鼓琴而言,弦就是琴之魂哪。出示課件同學們再看“琴”字,它上面的2個“王”,如果我們把它連起來,它就像絲絲琴弦。古人在造這個字的時候就是用象形的辦法,把琴弦標注出來了。可見,弦對琴來說是多么重要啊。
(點評:說文解字,對“弦”的適度講解補充學生知識經驗不足,點明“弦”是琴之魂,有利于對后文俞伯牙“破弦絕弦”舉止的理解與情感的共鳴。此設計巧妙。 )
師:那“絕弦”的“絕”,怎么理解?
生:斷絕。
師:看,你會利用注釋,會利用身邊的資源,不錯。連起來,“絕弦”的意思?
生:把弦弄斷。
師:你會顛倒語序,用現代文的話來理解,真好。這文言文的翻譯啊,不能逐字逐句,那么呆板地翻譯,要學會變通,要學會模糊地翻譯。
(點評:孩子容易逐字翻譯,從而會產生語義不暢。教師適時強調文言翻譯的模糊性和注重語感順暢。這一方法值得在小學文言教學中推廣。 )
師:誰來連起來說說課題是什么意思?
生:俞伯牙把琴弦弄斷了。
師:高聲地把這四個字連起來讀一讀。
(點評:題為文眼,充分發揮“課題”的教學資源。對“絕”的理解也為下文埋下伏筆。 )
4、讀通讀順:
師:剛才大家都說文言難讀。實際上,既是難點又是咱們必須做的事,那就是“多讀”。請你自己讀一讀,遇到不通順時,你可以問問身旁的小老師,還可以看看注釋,爭取把它讀通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