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品知音──《伯牙絕弦》課堂實錄
板書:
善
生:個別試讀。全班讀。
(點評:全文出現了四個“善”意思不同,尤其是后兩個“善”,學生似乎只可意會不好言傳,教師再次通過“說文解字”的辦法,梳理了幾個學生的表達,理解后的朗讀就能找到夸獎的意思。這部分的字詞教學扎實。 )
師:由此可見,文言的一字多義,在今后的翻譯時候,你可得要小心啦。回到文中“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你怎么翻譯的?
生:妙妙妙,高大得猶如巍峨的泰山一樣。
師:“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呢?再請一個同學來翻譯。
生:妙極了,好像茫茫的江河。
師:來,讓我們做個“善讀”者,通過我們的朗讀,再現當時二人的對話場景吧。
生:讀相關句子。
師:好一個善鼓的俞伯牙,好一個善聽的鐘子期。在孤寂的俞伯牙的心中,他渴盼著就是什么呢?
生:知音。
師:此時鐘子期的出現,俞伯牙的心情如何?心境如何?
生:他非常高興有了一個了解自己的人了。
師:就是一個“喜”字。
板書:
喜
師:課文還有這么一句總結的話: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知。這兒的“念”是什么意思?
生:想到。
師:與“念”相呼應的是一個什么字?
生:“得”。
師:“得”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理解、知道。
師:這一念一得之間配合得是如此的自然,如此的默契: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生:接讀: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師:志在流水──
生:接讀: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師:同學們再想想,琴技高超的伯牙還會“念”著些什么呢?
生:他會想到炊煙。
師:你能不能用個疊詞來形容這個炊煙呢?
生:裊裊炊煙。
師:同學們,你們聽,他說的有點像鐘子期對伯牙的稱贊了。“峨峨泰山、裊裊炊煙”。這位同學,你能不能像鐘子期那般,用簡約凝練的話來稱贊伯牙琴聲中的炊煙呢?
生:善哉,裊裊兮若炊煙。
師:掌聲!同學們再想想,伯牙的琴聲中還會出現哪些美麗的景象呢?
生:灼灼霞光。
生:善哉,灼灼兮若霞光。
生:瀟瀟春雨。
生:善哉,瀟瀟兮若春雨。
(點評:讓學生用文中語言的規律來贊美伯牙的琴聲,學生自然而然運用積累的語言來說話,通過這樣的師生對話,學生入情入境,領會了“知音”心有靈犀的難能可貴。 )
師:看來,你們都是伯牙的知音啊。這正是,伯牙所念──
生:鐘子期必得知。
師:同學們,單從音樂的角度來看,你們覺得他們是怎樣的一種朋友呢?
生:我認為伯牙和鐘子期是一對心弦相通的朋友。
師:在這個故事中,這一對朋友更是體現了“心”與“弦”的融合。板書:心弦相通來,讓我們連起來把1~4句話讀一讀,體會當時那種歡樂融洽的氣氛吧。
3、三品:
師:可是,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第二年的中秋,在鐘子期的墓碑前,俞伯牙做出了令世人驚愕的決定,請看這句話,全班讀 。
生: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