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
楚國稱雄中原的時候,西部的晉國發展了起來。晉文公重耳(前636-前628)因"驪姬之亂",在外流亡十九年后,回國登上君位。他改革政治、發展經濟、整軍經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國,在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前633),楚軍包圍宋國都城商丘。次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大敗楚軍,成為霸主。
城濮戰后,楚國開始向東發展,滅了許多小國,勢力南到現今云南,北達黃河,經濟文化發展起來。楚莊王(前613-前591)改革內政,平息暴亂,興修水利,國力更為強大,竟向周定王的使者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周定王十年(前597),楚與晉會戰于邲(今河南武陟東南),大勝。不久,又進兵圍宋,晉人不敢去救。于是中原各小國紛紛歸向楚國,楚國稱霸中原。
當中原諸侯爭霸接近尾聲時,地處江浙的吳國、越國開始發展。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吳王闔閭以伍子胥為大將,統兵伐楚,攻進楚都郢。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又揮師南進伐越。越王勾踐率兵迎戰,越大夫靈姑浮一戈擊中闔閭,闔閭因傷逝世。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吳王夫差為父報仇,興兵擊敗越國。越王勾踐求和,送給吳王珍寶及美女西施,自己親自為夫差牽馬。吳王乘勝向北進擊,大敗齊軍,成為小霸主。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生息,終于在周元王三年(前473)消滅吳國,夫差羞憤自殺。勾踐北上與齊晉會盟于徐,成為最后一個霸主。
檔案之一:蟬
學名:蚱蟬,俗名:知了。害蟲。
身體黑色,翅透明,觸角短小。雄蟬腹部第一節長有一對發音器,能發出“知了、知了”的叫聲,呼喚雌蟬,進行“求偶”。雌蟬沒有發聲器官,不會引起敵害注意,有利于繁殖后代。
成年蟬生活在樹上,嘴像空心針,刺進樹皮吸食樹汁。雌蟬還會用產卵器割破樹條,鉆洞產卵,使樹條枯死,危害果樹林木。幼蟬能鉆入土中生活3~5年,啃吃嫩樹根,危害樹木。幼蟬多次蛻皮后,變成活動蛹,在夏季來臨前爬出泥土,蛻殼變成蟬。
活動蛹蛻下的殼,中藥稱“蟬殼”,可治聲音嘶啞。
檔案之二:螳螂
螳螂又叫大刀螂、刀螂,外號“大刀將軍”。益蟲。
身體呈綠色或褐色,長為70~90 毫米。頭大,呈三角形,轉動靈活,長有絲狀觸角。背部長有一對薄如輕紗的淡綠色寬翅。前足粗壯有刺,形似折刀,專捕活食充饑。平時,螳螂將雙刀縮在胸前,瞄準獵物后,能用0.05秒,完成捕食。
螳螂每年繁殖一次,秋季產卵,以卵過冬。6月出幼蟲,8月,幼蟲長成成蟲。
螳螂性情兇猛,成蟲、幼蟲都捉害蟲,有時也互相殘殺。
檔案之三:黃雀
黃雀又名金雀。受人喜愛的觀賞鳥。
羽毛黃綠色。好成群活動,飛行本領很強。它體型小巧,活潑,愛唱歌,發出“唧依、唧依、唧依”的叫聲。經人工訓練,能表演各種節目,如:開抽屜、做算術、戴假面具、用吊桶打水,務受人們喜愛。黃雀分布在歐洲、亞洲的北部。在我國,生活在內蒙和東北等地,冬季會沿著河北、山東、浙江向南,到福建和廣東等地過冬。主要吃植物的種子和果實,有時也吃昆蟲和蚜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