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
師:智勸!這個詞用得好!一篇600字的課文,同學們一句話就把它的主要內容概括出來了。這就叫把書讀薄。這一點,對于我們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非常重要。下面,我還要讓大家把書讀厚。既然課文主要寫的是少年,那我們就仔仔細細地讀一讀,看課文是怎樣描寫他的,你認為這位少年是一位什么樣的人,并說出理由來。這一遍我建議大家默讀,邊讀邊劃一劃,思考一下。
生:(默讀課文,圈劃批注。)
師:誰先來讀一讀?先讀一讀你找到的句子,再說一說少年是一位什么樣的人,然后說說理由。
生:讀“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聽了大臣們的議論,想去勸說吳王。可是吳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辦呢?”我覺得少年是一個非常勇敢的人。因為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了,不允許別人來勸阻,他還要去勸說,說明他真有勇氣。
生:我想補充一下,我覺得從這里還能看出少年非常關心國家大事,如果不為自己的國家著想,他就不會冒著生命危險去勸說吳王了。
師:說得好!一個是為國分憂!一個是勇氣可嘉!
生:(讀)“第二天清晨,他拿著一只彈弓,在王宮花園里轉來轉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了三個早晨。”從這里能看出,少年勸阻吳王的決心已下,說明他很有勇氣。因為他的衣裳和鞋子都被露水打濕了,一連轉了三個早晨,還在等待吳王的到來,可見他的決心確實很大。
生:露水打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說明他起得很早,不怕吃苦;一轉就是三個早晨,說明他有足夠的耐心;而且他還毫不介意,說明他一心只想勸阻吳王,其他的什么都沒放在心上。(掌聲響起。)
師:你有理有據,連用三個“說明”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有雄辯家的魅力!
師:還有別的看法嗎?
生:我覺得這位少年拿著彈弓在花園里轉,并不是來打鳥,真正的意圖是要勸說吳王。這說明他已經想好了勸說吳王辦法,他已經胸有成竹了。
師:前面說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誰敢來勸阻他,他就處死誰。所以少年就沒有直接去勸,因為這樣就像飛蛾撲向火堆一樣,不但勸不成,還要丟掉自己的腦袋。那你覺得這位少年怎么樣?
生:這位少年很聰明。
生:他很愛動腦子。
生:他很有智慧,非常巧妙。
師:前面已有同學說這叫什么勸?
生:智勸。
師:對!還可以怎么說?
生:妙勸。
生:巧勸。
師:能用四個字說嗎?
生:拐彎抹角的勸。
生:旁敲側擊地勸。
師:從少年的勇敢和智勸,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足智多謀的人。
生:有勇有謀的人。
生:有膽有識的人。
生:膽識過人的人。
生:機智勇敢的人。
師:所有這些詞語用在少年的身上都很恰當。那么比較而言,大臣們的規(guī)勸是一種怎樣的勸呢?快速讀讀前面的內容,誰來說一說?
生:大臣們的勸是直接勸。
師:去掉一個字!
生:直勸!
師:改得好!還可以說成是----
生:正勸!
師:像足球射門一樣,踢得太正了就容易被撲到。
生:還可說成是“笨勸”。
師:相對于少年的“智勸”,大臣們的勸就是“笨”勸了,也可以這么說。好了。我們回到前面的大問題,接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