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
生:(讀)“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在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它的身后。”
師:誰能用簡短的話來概括一下蟬、螳螂、黃雀三者的關系?
生:螳螂要捉蟬,黃雀又準備捉螳螂。
師:你能加上一點符號把它們的關系表示出來嗎?我再請一位上臺。其他同學寫在本子上。
生:(板書:螳螂→蟬)
↑
黃雀
生:(板書:(黃雀)→螳螂→蟬)
師:能講講你的設計嗎?你先來吧。
生:我這個設計,用箭號表示攻打,就是螳螂捕蟬,黃雀在背后吃螳螂。
師:那你為什么不是把黃雀寫在同一條線上?
生:因為黃雀是在背后嗎,它是在螳螂捕蟬之后才準備吃螳螂的。
師:你考慮得很細致。這就叫“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指另一生),那把黃雀用括號括起來也是這個意思嗎?
生:對。這就表示黃雀是在暗處,是隱伏著的禍患。
師:畫得真好!下面的同學還有什么新的設計嗎?
生:我和他們設計的差不多,就是在“螳螂”和“蟬”中間加了一個“捕”字,在“黃雀”后面又加了一個“啄”字。
師:非常好!用箭號表示,又用文字來說明,又形象,又具體!
師:這一節中對“螳螂捕蟬”的動作描寫非常形象,也很具體,大家把這句話劃出來,一起讀一讀。
生:(齊讀“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
師:哪個詞用得準確?
生:拱著。
生:舉起。
師:這兩個詞正好抓住了“螳螂捕蟬”的動作特點,使人一讀頭腦里就有畫面了。我們要學會這種寫法。
師:現在請同學們看板書,根據課文內容,能不能把板書的內容替換一下?
生:把“螳螂”換成“吳王,”把“蟬”換成“楚國”,把“黃雀”換成“諸侯國”。
師:同意嗎?
生:同意。
師:誰把他們三者的關系說一下?
生:吳王攻打楚國,其實諸侯國就會來攻打吳國。
師:是這樣嗎?
生:是。
師:書上是怎么說的?
生:說“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師:你怎么理解“不堪設想”的?
生:不知道會怎么樣。
師:可以這樣理解。還可以怎么說?
生:不能夠想像得到。
師:對!單看這個“堪”字知道是什么意思嗎?
生:能。
師:對!能,能夠。還能怎么講?
生:可,可以。
師:非常正確!可以,能夠就是“堪”的意思。那“后果不堪設想”的意思就是——
生:后果不可以預料。
生:后果不能夠想像。
生:后果無法想像。
師:如果吳王真的攻打楚國,這不堪設想的后果是怎樣的?
生:其他諸侯國會乘著吳國的兵力不足,對他們偷襲,可能吳國自己也保不住了。
生:可能吳國四面都是敵人,弄到滅亡的地步。
生:即使不會亡國,吳國肯定會大傷元氣了。
師:是啊!國家滅亡,遭殃的是誰呀?
生:遭殃的是那些的打仗的士兵。
生:遭殃的是那些無家可歸的人民。
生:遭殃的是手無寸鐵的平民。
生:遭殃的是無辜的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