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
師:大王英明!(掌聲,笑聲。)
這們吳王把改變決定的過程說得很具體。還用上了書上的許多詞語,還是一位很有文采的大王啊!來!掌聲歡迎第二位吳王閃亮登場!
生:諸位卿家,寡人原想攻打楚國,擴大我國疆土,并對你們下了死命令。可是有一天早晨,我到后花園晨練的時候,遇到了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一只螳螂發現樹上有一只高高在上、悠然自在的蟬,便想何不捉來做自己的一頓美餐呢?于是它拱著身子,舉起前爪,一步步地向蟬*近。但他卻沒想到,在它背后,有一只黃雀正和它一樣,也在打著它的主意呢!可笑的還在后頭,這只黃雀更不知道在它背后,這位少年正拿著彈弓瞄準它呢!寡人聽了這個故事后恍然大悟,若我們攻打楚國,不就和這個“螳螂捕蟬”的故事一樣嗎?所以,我決定,我們不打楚國了!諸位愛卿,還有何事,有事早奏,無事退朝!(笑聲,掌聲。)
師:王者風范!演說家的魅力!還有更多的同學都想上朝過一把“吳王癮”。可是已經下課了——
生:再演一個!再演一個!
生:延長時間!
師:大家的熱情,大家的心情,大家的才華證明了你們是最棒的學生!我和臺下的老師們一樣,真想繼續欣賞大家精彩的表演,但是,后面的老師就沒時間上課了,我們也不能只顧著眼前的利益呀!你們說,對不對?
生:對!
師:好!回去以后到班里和你們的老師繼續表演!同學們再見!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吳國準備出兵攻打齊國,吳王對左右的大臣說:“我決心已定,有誰敢勸阻我,我就殺了他。”吳王身邊有個年輕隨從,頭腦靈活,機智過人。他經過反復考慮,決定勸阻吳王攻打齊國。但他知道,如果直說,吳王不但不會聽從他的勸告,反而還會殺了他,他得想一個更好的辦法。
后來,他拿著彈弓,大清早在花園里轉來轉去,他一連在花園里轉了三個早晨。有人見了感到奇怪,就把這事告訴了吳王。吳王把這個年輕的隨從召來,問道:“你每天早晨到花園里轉來轉去,這是為什么呢?”
年輕隨從回答說:“大王的御花園里有一棵大樹,樹上有一只蟬。它光顧喝露水,不知道螳螂躲在它身后,正準備吃它呢!螳螂要吃蟬,可它哪里知道,在它身后有只黃雀,正伸長脖子準備吃掉它。黃雀要吃螳螂,可黃雀又怎么會知道我手里拿著彈弓,正準備打它呢。吳王聽了年輕隨從的話,恍然大悟,改變了攻打齊國的計劃。
后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概括出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句成語,比喻一心想算計別人、占別人的便宜,不想還有人正在算計他自己。
楚國和吳國
春秋時期齊桓公(前685-前643)在周僖王三年(前679)成為霸主。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齊桓公帶領八個諸侯國聯軍,以優勢兵力迫使楚國服從他,訂立召陵之盟,其霸業發展到頂峰。
齊桓公死后,齊國出現爭奪君權的內亂,力量削弱。楚國乘機發展勢力,先后滅了北邊的幾個小國,重新把矛頭指向中原。宋襄公(前650-前637)以抵制楚人北侵為號召,企圖充當中原的霸主。周襄王十五年(前638),楚宋兩國的軍隊在泓水相遇,宋軍大敗,宋襄公被射傷了腿,不久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