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
生:(讀)“少年回答說:‘稟報大王,我在打鳥。’”
師:停!“大王”讀“dài wang”,讀!再讀!古時候一些諸侯王或是山寨的首領(lǐng)就叫“大王”。而“大王”(dà wáng)的意思就不一樣了,一般指在某一個行業(yè)、某一個領(lǐng)域里的最有成就的人。比如說鋼鐵大王、造紙大王等。好,接著讀。
生:(讀)“吳王問:‘你打著鳥了嗎?’少年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吳王來了興趣,問:‘什么事啊?’”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出少年確實是足智多謀。他表面上說是打鳥,好像很悠閑的樣子,我覺得這是他故意不讓吳王發(fā)現(xiàn)他的用意,因為前面吳王已經(jīng)下了死命令,不允許別人來勸他。
師:這叫“不露聲色”,沉住氣!
生:我覺得他很有計謀,很有方法。他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說“一件挺有意思的事。”這樣,就把吳王給吸引過來了。因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聽,吳王當(dāng)然不會例外的。(掌聲)
師:故意賣個關(guān)子,把吳王的好奇心給吊起來。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確實高明!這段對話,你們覺得應(yīng)該怎么讀?
生:要不慌不忙地讀。
生:要很沉住氣地讀。
生:要不緊不慢地讀。
師:就按自己的體會,好好說說這段話。
生:(自由練讀。)
師:我們請三位同學(xué)合作,把這段話表演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師分配角色,一人讀吳王的話,一人讀少年的話,一人旁白。)
師:不看書,能表演出來嗎?誰愿意自告奮勇當(dāng)吳王?少年?
(有兩生在掌聲中上臺。)
師:(拿起一頂官帽,給“吳王”戴上。)您是吳王,官帽戴上。開始吧。(眾笑。)
(學(xué)生繪聲繪色,表演較成功。)
師:掌聲歡送“吳王”和“少年”回座!你們倆做好思想準備啊,說不定哪一天某位大導(dǎo)演要來請你們拍電影呢!好,繼續(xù)交流前面的問題。(眾笑。)
生:(讀)“少年接著說:‘是的,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我拿著彈弓在瞄準它呢。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從這里可以看出少年的機智勇敢,他向吳王繪聲繪色地講述“螳螂捕蟬”的故事,等到吳王聽得入迷,便把真正想要勸說吳王的話說了出來。
師:你的意思是說,少年勸阻的時機把握得好。是不是這個意思?
生:是的。
師:我要問你,剛才你說“等到吳王聽得入迷了”,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為吳王夸獎?wù)f:“你看得真仔細!那黃雀要捉螳螂嗎?”吳王已經(jīng)在夸獎少年了,說明少年的故事確實很吸引人,能得到吳王的夸獎應(yīng)該是很不容易的,這也說明吳王心情很高興。
師:有道理。誰有補充?
生:吳王問:“那黃雀要捉螳螂嗎?”說明他真的入迷了,對這個故事已很有興趣,被吸引過去了。
師:對!你看得很仔細。我們再讀讀少年的話,你覺得他的哪句話最關(guān)鍵?
生:“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這句話最關(guān)鍵。這句話,少年用蟬、螳螂、和黃雀的關(guān)系來暗示吳王,攻打楚國的后果,只不過是沒有說明罷了。
師:那么“蟬、螳螂、黃雀”之間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關(guān)系?誰來讀讀書上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