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
生:遭殃的是可憐的兒童和老人。
師:對呀!最遭殃的是那些有家不能歸,四處流浪、死于非命的老百姓了。這就是“不堪設想”的后果啊!所以,有一首詞寫得好:“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師:據史書記載,當時諸侯國明爭暗斗,各懷鬼胎,都想吞并對方,獨霸天下。起初,楚國對弱小的晉國動武,晉國便聯合吳國起來對付楚國,這樣,楚國就被吳國滅亡了。后來,晉國又和吳國爭奪天下,連年征戰,吳國國力越來越差,這時,被吳國俘虜的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最終打敗了吳國。你們說,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累不累呀!所以聽了少年的話,吳王恍然大悟,他說:“你講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師:什么叫“恍然大悟”?
生:“恍然大悟”就是一下子就明白了過來。
生:就是忽然之間就明白了。
師:他明白了什么?
生:他明白了,如果攻打楚國,就會像“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一樣,諸侯國就會乘虛而入,自己就非常危險了。
生:明白了,如果攻打楚國,自己就會遭到其他諸侯國的圍攻,自己的王位也就保不住了。
師:他的大王生活也將一去不復返了。他明白這可怕的后果,想到自己的危險,但可能想不到什么?
生:他可能想不到受苦受難的老百姓。
師:你說呢?
生:他可能想不到那些無家可歸的人民。
師:說得太好了!還是那句話,“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啊!”不管從哪個角度講,如果要換來國家的安寧,換來和平的生活,只有怎么做?
生:要保住國家安寧,只有不發動戰爭!
生:要保住國家安寧,只有不要戰爭
師:對!不戰,不去侵犯別人,不去一心貪圖眼前不該擁有的利益,這才是百姓之福,國家之福,也才是帝王之福啊!(板書:不戰。)
師:學了這篇課文,你一定有不少收獲吧?
生:我們要學習少年的聰明機智。
生:我們要學習少年的遇事冷靜,善于思考。
生:從吳王身上得到的教訓是:遇事不能固執已見,不能不聽別人的勸告。
生:我從吳王身上得到的教訓是,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這樣有什么事情的話,還能亡羊補牢,不至于造成更大的危險。
生:從“從螳螂捕蟬”這則寓言我得到這樣一個啟示: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要有長遠的打算,不能目光短淺,不然的話就會吃大虧。
生:一門心思去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記身后隱伏著的危險,是很愚蠢的!
師:看來,大家是真正讀懂了這則寓言故事。老師還有個問題? 你們說,吳王聽了少年的話,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而之前他已下了死命令了,那么,第二天上早朝的時候,他會對大臣們怎樣解釋這一新決定呢?來,四人一小組,討論討論,為吳王設計一個講話稿,待會兒每組推薦一位吳王上早朝,看哪位吳王得到的掌聲最熱烈。
生:(四人小組討論得很熱烈。)
師:(到各組了解情況并適時指導。)
師:(待學生討論差不多了。)差不多了吧?哪位吳王愿意先聲奪人,第一個早朝?
生:大家好!幾天前——
師:(打斷)停!吳王見了大臣,會說大家好,大王是這個架式?
生:各位愛卿。
師:對了!接著說。
生:各位愛卿,幾天前,本王決定攻打楚國。可后來,我到后花園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給我講了個“螳螂捕蟬”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說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準備捉它。那么螳螂拱著身子,舉起爪子,要去捕蟬,卻沒想到有只黃雀在它的背后正要啄食它。聽了這個故事,我恍然大悟,我若攻打楚國,其它諸侯國必然乘虛而入,那樣后果就不堪設想了!所以,今天,我決定不再攻打楚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