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聽寫課文的最后的一個自然段。
2、掌握對比的寫作方法,反面襯托出文章的中心。
3、通過研讀語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夠體會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進而能夠理解以頑強的毅力和韌勁與命運作抗爭的人生哲理。
4、能從課文中的柳樹品格聯系自身,在自己心中種下堅毅、頑強的品格。
教學重點:
通過研讀語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夠體會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及頑強不屈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感悟不僅是寫柳樹更是在寫人,從而理解以頑強的毅力和韌勁與命運作抗爭的人生哲理。
教學預設:
一、 緊扣“神奇”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給作者最強烈的感受是(神奇)。
齊讀“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
理解“佇立”
二、 感受“神奇”
1、欣賞這株柳樹
(1)出示:這株柳樹大約有兩合抱粗,濃密的枝葉覆蓋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樹陰。樹干和枝葉呈現出生鐵鐵錠的色澤,粗實而堅硬。葉子如此之綠,綠得蒼郁,綠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對生命顏色的獨特鍛鑄。它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的感召。
(2)指名讀。(選自己喜歡的一句來讀)
緊扣“兩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感受其粗大;
“生鐵鐵錠”感受“堅硬”
葉子的“蒼綠”;(重點理解“鍛鑄”)
(3)齊讀感受外形之神奇
2、感受青海高原
作者在哪見到的這株神奇的柳樹?在青海高原他還見到了什么?讀讀2、3自然段
(1)“在青海高原,每走一處,面對廣袤無垠、青草覆蓋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藍天和凝滯的云團,心頭便彌漫著古典邊塞詩詞的悲壯和蒼涼。”
出示邊塞古詩: 感受其“蒼涼” 再讀
(2)“我站在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連綿的鐵鑄一樣的青山,近處是呈現著赭紅色的起伏的原野,根本看不到任何一種樹。沒有樹族的原野顯得尤其簡潔而開闊,也顯得異常的蒼茫。”
感受其“蒼茫”“荒涼”
3、了解寫法
作者主要寫高原的柳樹,三段中卻有兩段寫了青海高原的環境,有這個必要嗎?作者為什么這樣寫呢?
4、讀; “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
三、感悟“頑強”
它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感召。(理解“撐立”) 它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容易嗎?黙讀6、7自然段,從哪你體會到了這株柳撐立在高原之上不容易。
1、風從遙遠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隨意拋撒到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發了。風把一團團柳絮拋撒到這里,生長出一片幼柳,隨之而來的持續的干旱把這一茬柳苗子全毀了,只有這一株柳樹奇跡般地保存了生命。
緊扣“全毀了”,“ 只有”:不容易,奇跡
2、自古以來,人們也許年復一年看到過,一茬一茬的柳樹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許熬過了持久的干旱,卻躲不過更為嚴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絕不寬容任何一條綠色的生命活到一歲。
補充: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它被稱為世界屋脊,它的平均海拔在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兩季連旱,一滴雨都不下;年平均氣溫很低,最冷的時候可達零下二十多度。可見青海高原的生存環境是多么惡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