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
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效融合,利用其聲情并茂、動靜結合的特點,突破時空的限制,拓展了學生探索、發現、研究的空間,成為教師創設情境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的有效手段,激發學生思維,釋疑解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目標:
1、通過研讀語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夠體會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進而能夠理解以頑強的毅力和韌勁與命運作抗爭的人生哲理。
2、憑借語言材料,激發學生熱愛生命、不抱怨命運、敢于與艱難環境作抗爭的情感。
3、學會本課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重點理解“鍛鑄”等10個詞語。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青海高原上的這株柳樹強大的生命力,體會作者見到柳樹時的情感。透過語言文字來體會柳樹生長環境的惡劣。
教學準備:學生收集相關資料,教師制作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走進高原,引入課題。
1、〖板書:青海高原〗齊讀。
在你的印象中,青海高原是個怎樣的地方?學生交流。
2、(屏幕上出示描寫青海高原的一組詞語)
這是描寫青海高原的一組詞語,我想請一個同學來讀一讀,能夠讀準確。
廣袤無垠的原野 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藍天 凝滯的云團
鐵鑄一樣的青山 赭紅色起伏的原地
簡潔而開闊 悲壯和蒼涼
要是能夠讓同學聽了你的朗讀可以想象到這樣的畫面就更好了,誰愿意再來試試?
(相機指導朗讀——)
“廣袤無垠”——無邊無際,一片茫茫,讀出這樣的感覺來!
“嶙峋”——看這張圖,山石突兀高聳的樣子就是青石嶙峋。(出示嶙峋的山峰圖,使學生對于嶙峋有直觀的了解,并理解山石突兀高聳為“嶙峋”。)
“深邃”——詞典上解釋為幽深。在這里形容天空,說明什么?高遠,沒有任何飛鳥,一片死寂。
“凝滯”——“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云團滯留在天空中,一動也不動,死氣沉沉的。
“悲壯和蒼涼”——“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身處這樣的荒原,了無生氣,內心的悲涼油然而生。
3、讀了這些詞語后,你能任選其中一兩個詞語來描述你眼中的青海高原嗎?(在我眼中,青海高原是個怎樣的地方,那里只有……)
4、小結(屏幕顯示高原風景圖片切換并投射文字,配樂引讀,進一步深化學生對于青海高原環境惡劣的認知,為下文感受高原柳作鋪墊):
同學們,作者站在茫茫高原,一眼望去,這里沒有清澈迂回的河流,只有(廣袤無垠、青草覆蓋的原野);沒有松軟肥沃的土壤,只有(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沒有鳥語花香的生機,只有(深邃的藍天和凝滯的云團)。站在這簡潔、開闊而又蒼茫的荒原,作者內心更多了一份古典邊塞詩詞的(悲壯和蒼涼)。
5、可就在這樣的青海高原上,卻有著這樣一方壯觀的獨立的風景,那就是“一株柳”。〖板書:一株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