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椅上的霍金》教學設計及評課記錄
4、整堂課學生的表現略顯沉悶。我想:這主要是因為學生的目光一般關注在課文的表面上,不能深入到字詞當中,常常導致思維的膚淺,情感也就難以被激發。這是學生學習中普遍存在的現象。當學生對句、段談整體感受的時候,教師要在尊重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關注句中的關鍵詞語,并引發思考:從關鍵詞語你發現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作者為什么要用這些詞語?……在這樣的對話中,在對關鍵詞語的深入挖掘中,在將文本讀厚、讀重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也將被進一步激活。
三年級組:
聆聽了一節薛宜老師的《輪椅上的霍金》,受益匪淺。課堂上沒有過多華麗的多媒體設計,只用樸實的教學手段與學生一起去朗讀、感悟。
在這里談一談我的一點學習與思考。
一、根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
《輪椅上的霍金》是六年級語文教材當中很長的一篇課文,在教學中,韓老師進行了有目的的篩選。每一篇課文需要講的知識點太多,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韓老師根據自己的教學目標選擇自己的教學內容。如“命運對霍金十分殘酷。1963年,21歲的霍金在劍橋大學讀研究生時,不幸患了會導致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癥,不久就完全癱瘓,被長期禁錮在輪椅上。1985年,霍金又因患肺炎做了穿氣管手術,又被徹底剝奪了他說話的功能。”“請保持安靜,主人正在睡覺。”“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有我愛和愛我的親人和朋友;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等等課文片段成了學生重點品讀的對象。讓課堂變得井然有序,讓短短的四十分鐘變得緊湊。
二、讀,讀到最深處去。
這是一篇勵志的文章,霍金是一個物理天才,又是一個生活的強者。教學中,教者都是通過齊讀的方式來渲染課堂的凝重的氛圍。如霍金先生回答記者的那一段話,是文章的高潮,其實也是課堂的高潮。所以我認為語文課堂教學不能僅僅是蜻蜓點水式的面面俱到,一節課哪怕是一句短短的話,都要讀到最深處去,才是有效果的。
也談一談自己的一點思考。為了更好地感悟文本,教者可以利用資料、錄象等拉近學生與霍金的距離。孩子們對霍金了解不多,對盧伽雷氏癥更是聞所未聞。只讀文字,對孩子的心靈沒有什么沖擊力。因此,在教學中,可以從文章后半部分記者的采訪入手,利用記者采訪錄象,讓學生親眼目睹霍金全身只有三個手指會動,連說話都是異常艱難。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盧伽雷氏癥給霍金的生活帶來多大的影響,從而感受霍金是多么堅強、樂觀。另外,利用資料結合文本讓學生了解盧伽雷氏癥是多么可怕的一種疾病。
四年級組:
教者在教學《輪椅上的霍金》時,能準確地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巧妙地設計教學環節。課堂教學環環相扣,層層推進,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此外,課堂中教師凝練準確的教學語言,也不失為本課的一個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