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從何而來——《示兒》教學案例
而在上片段中,為學生呈現的兩幅截然不同的詩文畫面,(兩首詩都是學生所沒有學過的)在教師的引導下去想象詩人所看到的畫面。在上述片段一中,我問學生:“你能看到陸游所看到的畫面嗎?”有的學生說:“看到的是百姓生活在金人的鐵蹄之下,聽到哭泣、呼喊著宋王朝的名字”;有的學生說:“我仿佛看到了胡人騎著馬從大宋百姓的身上踏了過去,這些百姓在喊叫著。”……豐富的想象,喚起了學生內心的體驗,加深了學生對詩人心情的理解。
[反思二]
一、找準切入口,建構文本
在《示兒》教學設計中,我們主要抓了詩句中的一個“悲”字進行解構。在認識了詩人,了解了詩句意思,初步感受詩人心情之“悲哀”后,我又選取了課外的兩首古詩《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和《題臨安邸》作為補充材料。以古詩補充古詩,以古詩拓展古詩。這種拓展,是鑒于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基礎上,通過對文本加以創造性的變式、擴充,對詩中的“悲”做了一個情感上的延伸。如上述片段中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我把同背景下的淪陷百姓生活呈現給學生,去想象詩句中的畫面,學生述說的那一幅幅凄慘的畫面:“看到的是百姓生活在金人的鐵蹄之下,聽到哭泣、呼喊著宋王朝的名字” “我仿佛看到了胡人騎著馬從大宋百姓的身上踏了過去,這些百姓在喊叫著……”《題臨安邸》中的權貴們的花天酒地,都讓我們的學生與愛國詩人陸游一樣,為百姓的苦難生活感到“悲痛”,為南宋王朝的荒淫生活感到“悲憤”。如此一來,詩句中的“悲”就豐滿起來,學生的感悟也豐富起來。
二、抓住情感主線,整合文本
我們把這首詩中的“悲”拆成了很多份,如果就此打住,那么課堂中就沒有生成。詩是散的,學生的情感體驗是散的,我們的課堂也是散的。于是,我還是以這一個“悲”,把詩串起來,把學生的情感串起來,把我們的課堂串起來。在片段三中,我用了很感性的教師引導語言,為的是抓住學生已有的情感,來提升感悟。如:“因為陸游的愛國,看不到大宋統一,陸游遺憾啊”“ 因為陸游的愛國,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北方百姓,陸游悲痛啊”“ 因為陸游的愛國,想著那些花天酒地,茍延歲月的南宋權貴們,陸游悲憤啊”。有了這樣的教師語言,學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華。同時也自然的把內容歸結在了我們的詩句:但悲不見九州同。這時,學生的情緒還在激昂之中,所以繼續教學后兩句詩:王師被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因為陸游的愛國,他還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國家,于是他對兒子千叮萬囑,我們的課也在學生們一次又一次的叮囑中,一次又一次的抒發心中陸游愛國感慨的朗讀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