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與盾》教學實錄及評析(通用17篇)
《矛與盾》教學實錄及評析 篇1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背誦課文,感受文言文的韻律美,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指導學生結(jié)合注釋讀懂文本的意思。
3.懂得說話辦事要講究分寸,不要言過其實,避免自相矛盾。
教學重點:讀懂文本的意思,知曉其中道理。
【教學實錄】
一、學法引入
師:同學們,上學期我們曾學過兩篇文言文《兩小兒辯日》和《學弈》,誰愿意和大家說一說你是怎樣學習文言文的?(教師板書)
生1:讀正確、讀流利;(板書)
生2:結(jié)合注釋讀懂;(板書)
生3:明白文中道理。(板書)
師: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文言文《矛與盾》(生隨師書空寫“矛”和“盾”)
師:大家齊讀課題。
生:矛與盾。(齊讀)
二、初讀文本
師:請同學們打開書看課文,聽老師讀課文,注意聽你讀不準的字音。(多媒體出示課文,配古箏曲范讀。)
師:請大家抓緊時間,自由讀課文,努力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生:自由讀課文。
師:誰愿意讀?(教師指名讀)
師:這位同學是第一個站起來讀課文的人,大家評一評他讀得怎么樣?
生:自由評價。
師:很好。大家既能說出不足,又能發(fā)現(xiàn)別人的優(yōu)點。希望下一個同學再讀的時候,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誰想讀?(再指名讀)
師:你讀得真好!尤其是“……何如?”一句,讀得有古文的韻味。誰還想讀?想讀的同學站起來,我們一起讀。
生:齊讀。
三、讀懂文本
師:楚人是怎樣夸矛和盾的?誰能用書中的話說?
生: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板書:矛之利,于物無不陷;盾之堅,物莫能陷。)
師:真好,看來你讀書時用心思考了。同學們齊讀這兩句話。
生:齊讀。
師:這兩句話什么意思呀?誰能試著說一說?
生:我的矛非常鋒利,什么東西教能穿透;我的盾非常堅硬,什么東西都穿不透。
師:他說得對嗎?
生:對了。(七嘴八舌)
師:這里的“陷”是什么意思?(指名說)
生:是穿透的意思。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書下注釋寫著呢。
師:好,就請同學們對照書下注釋一句一句讀課文,相信你一定能自己讀懂課文。(學生自學)
師:學完了嗎?
生:學完了。
師: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篇課文的意思?(指名說)
生:從前有個楚國人賣矛和盾……
師:真了不起,自己說能讀懂文言文。誰還想說?(再指名)
四、動畫配音,積累語言
師:同學們不但能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而且能把意思讀懂,真了不起!為了獎勵大家,老師請同學們看一段動畫片,你們愿意嗎?
生:愿意。(齊)
師:播放動畫片。
師:看明白了嗎?
生:看明白了。
師:這個動畫片講的是什么故事?
生:矛與盾的故事。
師:是的,遺憾的是這個動畫片沒有聲音。你們愿意彌補這個不足嗎?
生:愿意。(齊說)
師:好,請大家對照畫面,試著給動畫片配音。同學們可以獨立配音,也可以找你喜歡的同學合作配音。(動畫循環(huán)播放,學生練習配音。)
師:誰愿意給動畫片配音?(指一名學生)
生:從前,有一個大漢到市場去賣矛和盾。這市場可真熱鬧,一會就圍上來好多人。他對大伙說:“你們看看,這個盾多結(jié)實呀!這是世界上最好的盾,什么東西都穿不透它!快來買呀!我這兒還有一支矛,你們看這支矛多鋒利,還發(fā)光呢,再結(jié)實的東西它都能刺破,不信,你試試。”這時候,一個人問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會怎么樣呢?那個人什么也說不出來,急得滿頭大汗。
師:怎么樣?誰來說一說?
生:我覺得他配得挺好的,說明白上故事的意思,還能加上自己的話。
師:你說得有理有據(jù)。
生:我覺他配得不夠好,有的時候畫面和聲音沒合上。
師:是有一點。希望下一位同學注意這一點。誰還愿意配音?(請合作的學生配音)
師:先介紹一下你們的角色。
生1:我是楚人。
生2:我扮演觀眾和提問題的人。
生3:我是旁白。
師:好,開始吧。
生3:一天,一位彪形大汗來到市場上賣矛和盾,他對著圍上來的人說。
生1:你們看,這是世界上最結(jié)實的盾,無論什么東西都不能把它刺破。我這兒還有一支矛呢,看多鋒利呀,再結(jié)實的東西都能刺破!
生2:真有那么利厲害嗎?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會怎么樣呢?
生1:啊……這……(扮有掌聲)
師:有的同學已經(jīng)為你們的表現(xiàn)鼓掌了,真好。
師:剛才,幾位同學都是用自己的話給動畫片配音,我們再用課文給它配音,好不好?
生:好。
師:請大家先再下邊讀讀讀課文,爭取把它背下來。
師:誰愿意用課文配音?(指名)
生:楚人有鬻盾與矛者……
師:了不起,雖然不熟練,但你是第一個能用文言文配音的同學。能用文言文配音的同學請起立,人們一起給動畫配音。
師:同學們,課文最后說“其人弗能應(yīng)也。”大家想一想,如果真用那支矛去刺那個盾會怎樣?說明了什么?
生1:盾被刺破了,說明矛鋒利。
生2:矛的尖彎了,說明盾結(jié)實。
生3:盾和矛都壞了,說明個都不好。
師:大家再想一想,還有沒有其它情況了?
生4:盾和矛都完好無損,這說明矛不利。
生:老師,我有不同意見。我認為兩個都完好無損,說明兩個都不好。
師:為什么?
生:因為好的矛能刺破盾,好的盾能擋住矛面,而這兩個現(xiàn)象都沒出現(xiàn),所以說明兩個都不好。
師:有道理。關(guān)于這個問題大家可以保留自己的觀點,下節(jié)課,我們就這個問題開一個小辯論會。
五、寫中明理
師:通過討論這個問題,老師相信同學們一定會對這件事有更深的感悟,你可能明白一個什么道理,也可能有一些話想對楚人說,還可能有一些話想對自己說,現(xiàn)在就請你把自己最想說的話寫出來。(學生寫話。)
師:寫完的同學,請你大聲地讀出來。
生1:我想對楚人說:請你以后說話的時候有點分寸,別再犯這樣的錯誤了。
師:你是讓他吸取教訓,是嗎?
生1:是的。
師:老師想代他問問你,他犯的是什么錯誤?
生1:他說大話,自相矛盾了。
師:你的看法真準確,老師替楚人謝謝你。(板書:夸大其辭 自相矛盾)
生2:我想對楚人說:賣東西要講信用,你的矛和盾不可能都是最好的,你騙了顧客,就算你的買賣成功了,也不光彩。
師:你不雖小,可是你的話卻很有分量,你在告戒那些商人要講誠信。
生:……
師:老師也有話要說,同學們想聽嗎?
生:想。
師:老師引用兩句名人名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多媒體出示)請同學們齊讀。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屈原
把好和壞協(xié)調(diào)起來是一件最難辦的事——可是在這個世界上,它們卻常常結(jié)合在一起——那里面有憂傷也有快樂——在看見惡的地方,我們也應(yīng)看到善
——泰戈爾
師:這節(jié)課我們就上到這里,下課。
附:板書設(shè)計
矛之利,于物無不陷
自相矛盾 言過其辭
盾之堅,物莫能陷
【評析】
《語文課程標準》要總目標中對文言文作出說明: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
鑒于此,張老師本課的教學中主要關(guān)注兩點:第一,關(guān)注興趣:第二,關(guān)注學法(尤其是讀書方法)。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小學生初次學習文言文,讓他們喜歡文言文比什么都重要。培養(yǎng)興趣,張老師主要從兩方面入手,首先,采用新穎有趣的教學方式,例如:講故事,給動畫片配音等,讓學生在活動和游戲中學習文言文,也就是說讓學生感覺到學習文言文的快樂,而不是枯燥乏味的死記硬背。其次,把學習文言文由外在的引導轉(zhuǎn)變成學生內(nèi)在的需要。主要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文言文本身內(nèi)在的價值:文言文句式上和音調(diào)上的獨特的韻律美是現(xiàn)代文所不具備的;文言文中有趣的故事發(fā)人深醒的道理令人回味無窮。只要讓學生認識、理解、體會這些,學習文言文就會成為學生內(nèi)在的需要。
在《矛與盾》的教學中給動畫片配音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就是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而設(shè)計的,學生因為喜歡為動畫片配音,所以積極的讀書,主動地背誦,在活動中積累語言培養(yǎng)語感。
二、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新課程標中七至九年級階段目標中提出: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小學階段我主要指導學生借助書下注釋,讀懂文本的意思。在讀中讓學生初步感受古漢語中常用詞語的意思,了解文言文中句式的一般規(guī)律。這一目標主要是在學生的讀書活動中完成的,因此,張老師注重設(shè)計學生的讀書活動。讀書分層次,每一次讀書都有不同的目的,達到不同的要求,做到層層深入,步步推進。
三、讀寫結(jié)合,巧示寓意
《矛與盾》中包括哲學對立統(tǒng)一的思想,對于學生來說難以理解,空洞的講解只停留在口頭,并未入腦入心。而張老師巧妙地設(shè)計了寫話活動,學生選擇的范圍廣了,可以說明白的道理,也可以寫想對楚人或自己說的話。 學生能夠從這個故事中想到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告誡自己該如何說話辦事,這也正是寓言的教育作用。
(本課在“十五”國家重點課題“教育與發(fā)展”研討會上做教學觀摩,經(jīng)教育部基礎(chǔ)教育司審核,本課被確定為中小學教師新課程國家級遠程培訓課程)
《矛與盾》教學實錄及評析 篇2
教材分析
《寓言二則》是北師大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包括《矛與盾》和《鷸蚌相爭》兩篇文言文。《矛與盾》說的是一個人同時夸耀自己所賣的盾和矛,語言前后抵觸,不能自圓其說,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寓言,文字簡練而又形象生動,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頗能讓人體味到某種含蓄和幽默。
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思維不是很活躍,北師大版以前也學過一些文言文的寓言,有一定的自主學習的能力,但是,合作探究的能力不強,樂于表演的學生不是很多,上課發(fā)言不是很積極。
教學思路
教材選編文言文,旨在讓學生初步感受漢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言文遣詞造句的凝練、精要,讓學生初步形成借助注釋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本課教學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采用“讀文探究,表演悟理”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去領(lǐng)悟、體驗,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教學要點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理解句子,講寓言故事。
3、懂得寓言故事告訴人們的道理。
教學重點
1、理解寓言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2、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能說出重點語句的含義,能用自己的話講述寓言故事。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發(fā)興趣
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個貪心的人,他從人家的門口走過,看到人家門前很好看,又有用的東西,他就走上前去,一手捂耳,一手去摘.結(jié)果他沒有摘下來,就被這家的主人發(fā)現(xiàn)了,逮個正著.知道這是什么故事嗎 (掩耳盜鈴)這則寓言故事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呢?
你還學過哪些寓言故事,誰能給大家講一講 (亡羊補牢,刻舟求劍,守株待兔)它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呢?
這些都是寓言故事,它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綜合大家所說: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就帶大家再來學習一篇寓言故事,那就是《矛與盾》。
。▽W生以前雖然學過寓言,但是,已經(jīng)過去很長時間了,通過故事導入,讓學生很快進入情境,并且進一步回憶寓言故事的特點。)
二、板書課題 揭題激讀
1、板書:矛與盾
2、齊讀、思考:什么叫矛,什么叫盾 ,矛用來干什么的 (刺),盾用來干什么的 (擋)。
矛盾是什么意思 (手捂住"與")(說話前后不一致即矛盾)。
3、作者簡介:本文出自《韓非子》。韓非子,即韓非。我國戰(zhàn)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他是當時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學生。韓非繼承和發(fā)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學說,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
4、師:好,現(xiàn)在我們自由閱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圍繞《矛與盾》寫了一件什么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
三、初讀課文 讀通讀準
1、學生自由讀文(讀文要求:①一句一句地讀,把音讀準。②把你認為難懂難讀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2、師指名讀文,其他同學注意聽。
3、通讀課文,暢談讀文言文寓言故事的感覺。文言文讀起來和咱們現(xiàn)在的文章比起來怎么樣?(別嘴,難讀,讀不能順).
4、師談感覺:我其實和大家一樣,讀第一遍時也覺得不好讀,很難懂,等我讀了十幾遍之后,已經(jīng)熟能成誦了.現(xiàn)在我就把這篇文言文讀給大家聽。(老師朗讀)
5、老師讀得怎么樣 (生評)
6、現(xiàn)在老師已經(jīng)懂得了這則寓言故事的意思,你認為老師采取了什么樣的方法
7、教師強調(diào)指出:不但多讀,而且要結(jié)合文中的注釋或查字典,詞典理解文中重點字,詞,句的意思。請大家也試一試。
8、學生再讀文。
四、自我探究,資源共享
根據(jù)課后譯文,揣摩句子的意思,理解每句話的意思,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小組內(nèi)研討,若在研討時有問題或分歧,可向全班同學或老師質(zhì)疑。
五,匯報交流,讀中理解
1、師:全文幾句話?請看第一句,有誰讀懂了 ?
2、請生單獨解釋:鬻:賣;者:人;譽:夸耀;吾:我的;堅:堅固;莫:不;陷:穿透。
3、師: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平時夸耀過什么沒有 (沒有)聽別人夸耀過什么沒有 (有能學一學他是怎么夸耀的嗎?寓言故事中這個人在夸耀自己的什么 (盾),那現(xiàn)在就請你替他夸一夸可以嗎?指名讀第一句話(生讀)。
4、告訴我你叫什么名字?你大概是第一次出來做生意吧!聲音要大一點,要自豪一點,不然生意就被別人搶去啦!
5、師:你真會夸,我想請你帶大家一起夸一夸,好嗎? (生夸)
6、師:同學們很會夸耀,那個楚國人是如何賣他的矛的呢?請看第2句話,有誰讀懂了 (生:匯報)
7、師:原來是在夸他的矛鋒利,請你來夸一夸矛吧!"又譽其矛曰:……"(生讀)
8、師:楚國人既夸了自己的矛又夸了自己的盾,不知道同學們想夸什么呢?自己在下面吆喝一下吧!(生自由讀)
9、師:請男生夸耀盾,請女生夸耀矛,看哪一組夸得更自豪,準備: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又譽其矛曰:"……"
10、同學們真會夸耀,我又想買盾又想買矛,可惜口袋里的鈔票不夠,買什么好呢?同學們、你們能不能幫我出出主意?
11、生:不能買,因為……
12、原來這樣啊!我差點上當了?我要揭穿他!誰來幫幫我?
13、(示意學生看第3句話)生讀第3句.
14、師:請看,這一句誰讀懂了?
15、生:匯報
16、師:請生解釋:以:用; 子:你; 何如:怎么樣;或:有人。
17、師:請一位同學想象一下當時的情景,讀一讀這個人說的話.(生讀)
18、請大家看插圖,圖上畫了幾個人除了賣矛和盾的那個楚國人,還有7個圍觀的人,他們當中有老人,有中年人,有青年人,有小孩,你可以模仿其中任何一個人來讀這一句話,先在下面試一試.
19、請生讀,要求說模仿的是誰。(分別模仿不同的人讀,老師參與模仿)
20、師:楚國人被這么一問,啞口無言了,請看第四句,誰知道意思,解釋 弗:不 ;應(yīng):回答(再請一生解釋句意)。
21、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這一句話的意思,哪位同學能完整地講述一遍。
22、請一位同學把全文讀一讀,(派選代表讀書)。
問:你為什么能讀得這么好 (理解意思,多讀)
23、生齊讀。
要求:讀慢一點,學會吹噓自己的矛和盾,注意反駁的語氣。
24、試背原文。
六,揭示道理,發(fā)散思維
1、剛才大家背的這個故事,引出一個成語叫什么?(自相矛盾)后人呀,一提起這個故事就想起那個被問得啞口無言,目瞪口呆的人。(示圖),今天,這個人穿越時空隧道,來到我們這里。
2、角色對話,引導喻理:各位秀才,你們好,我就是當年那個賣矛與盾的人。想當初,就因為我在市場上那一聲吆喝,被人一笑就是幾千年。害,這盾與矛,不賣也罷?晌以趺匆蚕氩煌,我給自己的商品做廣告,我錯在哪啦?聰明的你們能告訴我嗎?(生發(fā)言,談賣矛與盾的人的錯處)
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我現(xiàn)在終于明白了,做買賣就應(yīng)該實事求是,不應(yīng)該夸大其詞,還要注意點頭策略呢。謝謝你們解開了我的心結(jié)。
別怪我多事,我還想知道,在你們現(xiàn)代的生活中,有沒有像我這樣的人也做過像我這樣的蠢事的呢?(生議論后逐個談事例)
賣矛人:呵呵呵,老朽我今天可沒白走一遭啊,原來你們現(xiàn)代的生活中也有不少像我這樣的人呢。同學們,你們可千萬別重蹈我的覆轍,而遺笑萬年啊。時間不早了,老朽我就此別過,請同學們好自為之呀。后會有期。
3、師:聽了剛才的對話,你們有什么收獲呢?
生談收獲,即明白的道理。并指名上臺寫。
4.、總結(jié)。(師指板書)那么,生活中就讓我們將這些付諸行動吧,讓我們做一個言行一致,實事求是的人。
七、布置作業(yè),課后延伸
1、編一個自相矛盾的課本劇,演一演。
2、畫一幅現(xiàn)代自相矛盾的漫畫。
3、背一背這則寓言故事,并用自己的話說給別人聽一聽。
八、板書設(shè)計
矛與盾
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
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矛與盾》教學實錄及評析 篇3
說教材
《矛與盾》是人教版小學語文12冊第25課的一則古代寓言故事。課文說的是一個人同時夸耀自己所賣的矛和盾,困自相抵觸而不能自圓其說。課文用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向我們揭示了深刻的道理: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課文的語言為文言文,言簡意賅,用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以啟迪,耐人尋味,是一篇工具性很強的教材。
根據(jù)本文的課型特點和在教材中所處的位置,針對高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我確定了以下目標:
1、學習本則寓言中的五個生字。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理解故事內(nèi)容。
3、領(lǐng)悟文中所告訴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理解故事內(nèi)容是本課時的重點,理解寓意是本課時的難點。
說教學程序
根據(jù)課文的內(nèi)容特點,圍繞學習目標,緊扣《語文課程標準》,體現(xiàn)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路,在教學方法的整體構(gòu)想上,我準備采用讀、議、寫、演、觀等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1、針對高年級學生特點,我從圖片引入,首先讓學生認識與今天學習密切相關(guān)的兩種古代兵器,由此導入課題。隨之告之學生,這是一篇文言文,回憶我們以前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這也是本節(jié)課的學習方法。
2、采用各種方式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在朗讀中整體感知語言。
3、在朗讀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通過注釋或工具書理解句子意思。同時借助課件,通過自己表演,使學生理解故事內(nèi)容,理解故事說揭示的深刻道理。
4、最后,對《韓非子》和韓非子作簡要介紹,使學生的知識得以拓展。
三、說板書
板書兩種兵器名稱,賣矛和盾的人介紹的它們的特點,以及揭示的深刻道理。這樣言簡意賅,突出了重點。
《矛與盾》教學實錄及評析 篇4
教學目標:
1、讀通古文,能結(jié)合注釋理解古文的意思。
2、感情朗讀,體會文中蘊含的哲理。
3、背誦古文,豐富語言的積累。
教學重難點: 讀通古文,體會文中蘊含的哲理。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故事引入
同學們,最近老師遇到一件有趣的事兒,想聽聽嗎?我有一個侄子,喜歡跟別人打賭。我便教育他:“這可不是一個好習慣。”他呢,也認識到自己的缺點,于是寫下保證書,保證今后再也不隨隨便便和別人打賭了。這不,前天,我又遇見他了,一見面,我便問:“你現(xiàn)在改掉那個毛病了嗎?”他拍著胸脯回答道:“改掉了,改掉了,不信,我跟你賭一瓶可樂。”
同學們,你們能用一個成語來概括我侄子的這種言行嗎?(自相矛盾)
這個成語就出自于戰(zhàn)國時期的韓非子寫的一篇古文《矛與盾》[板書課題]
2、質(zhì)疑、讀題
誰知道這“矛”是什么?“盾”呢?
齊讀課題。
二、讀通課文
1、教師范讀
請同學們打開書,明確學法
同學們,我們先來回憶一下,學習古文有哪些方法?
(多讀、借助注釋、查工具書……)
同學們的方法真不少,今天,咱們就用其中的一種來學習。請看大屏幕,齊讀學習方法。
出示:①讀通古文,讀準節(jié)奏。
、诮柚⑨,理解意思先聽老師讀一遍,注意聽老師是如何隔詞斷句的。
2、學生跟讀
拿起書,輕聲跟老師讀一遍。
3、自由練讀
想自己讀一讀嗎?請同學們自由練讀課文,讀通,讀順,讀準。
4、全班交流
誰愿讀給大家聽一聽?
。▊人讀,男生讀,女生讀。指導讀音字形,重點指導“物/莫能陷也。”)
[在學生讀時板書“鬻”“譽”“吾”]
三、理解誦讀
1、課文,同學們已經(jīng)讀得非常流利了。接著,我們應(yīng)該如何學習呢?請同學們結(jié)合注釋,再次默讀課文,同時靜靜地想一想,揣摩一下句子的意思。
2、同桌合作,相互說句意。
3、全班交流,教師相機指導。
誰能跟大家交流一下,你讀懂了哪一句?
。ńY(jié)合學生回答,重點點撥:
這句話中,哪個字表示的是賣的意思。鬻
譽:夸贊。陷:穿透。弗能:不能。)
4、誰能連在一起,說說全文的意思?
5、課文中,你還有不理解的詞、句嗎?
6、同學們憑借注釋,就自己讀懂了古文,真了不起。那老師想問問大家,這個楚人是怎么夸他的盾與矛的?[板:無不陷 莫能陷]
“無不陷”什么意思?“莫能陷”什么意思?
、僬埳x
楚人如此稱耀他的貨物,他當時會是什么樣的心情?(洋洋得意、驕傲……)他會用什么樣的語氣呢?誰愿意來讀一讀。
現(xiàn)在,就讓我們穿越時空,來到楚國的這個集市里。現(xiàn)在,你就是那個賣矛與盾的人,我們大家都是圍觀的人。你能來吆喝吆喝你的盾嗎?
、谠u價,再讀
他的吆喝吸引你了嗎?
③帶動作,表演讀
假如你手中就有一面盾牌,還有一柄長矛,你能帶上動作,再來吆喝吆喝嗎?(現(xiàn)在你們想買他的貨物了嗎?為什么?有不想的嗎?為什么)
7、讓我們再回到文中,圍觀的人又是什么樣的反應(yīng)呢?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①看看插圖,圍觀的有哪些人?(白發(fā)蒼蒼的老人,稚氣的孩子……)
②你覺得這句話會是誰說的?你能用他的語氣來讀一讀嗎?
四、感悟明理
1、同學們真棒,讀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語氣。聽了這話,這楚人又是什么反應(yīng)呢?(其人弗能應(yīng)也。)
2、他為什么回答不出來了?
。ㄈ绻拿┩噶硕,那他說他的盾“物莫能陷”就是假話;如果他的矛沒有穿透他的盾,那他說他的矛“于物無不陷”就是假話。他的話前后相互抵觸而不能自圓其說。)
對了,這就是——自相矛盾 [板書]
五、背誦積累
1、一篇短文,幾十個字,作者韓非子就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來,把它背一背吧?
2、指導背誦。
全文一共四句。第一句主要寫楚人如何夸盾。第二句主要寫楚人如何夸矛。第三句寫圍觀的人的質(zhì)問。第四句寫楚人不能回答。理清脈絡(luò)再背,是一個背書的好辦法。
3、練背。
4、檢查、交流。
。◣熒R背。教師引背。同位互背。指名背。)
六、讀寫結(jié)合
1、學習語文,我們就要多讀多背,付出汗水,你們一定會收獲甘甜的果實。課文學到這兒,你們能用一句話寫下這個故事帶給你的啟示嗎?
。ㄉ涣鳎
2、同學們,你們說的各有特色,但我聽得出,你們都明白了,咱們說話、做事得實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辭。真好,你們已經(jīng)真正讀懂了這則古文。
七、總結(jié)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古代寓言《矛與盾》。同學們不但讀通了文章,弄懂了意思,明白了道理,還積累了下來。今后的學習中,我們還會接觸到更多的古文,希望大家能認真學習,繼承好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
板書設(shè)計:
矛與盾
自相矛盾
無不陷 莫能陷
《矛與盾》教學實錄及評析 篇5
《矛與盾》評課稿
我想可以用這樣幾句話來概括孫老師的這節(jié)課:學生在有節(jié)奏有韻味地朗讀文本中,與楚人進行了直接的對話,在說說背背中感悟道理積累了語言,在想象中激發(fā)了創(chuàng)造的潛能。整堂課,學生在寬松的課堂氣氛中,在和諧的師生關(guān)系中,在流暢的教學過程中,愉快地學習,自主地體驗感悟,大膽地探討。具體地說,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充裕的讀書空間,感受文言文的節(jié)奏和韻味
文言文教學要加強讀的指導,文言文又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它語言簡練,有著特殊的魅力與美,但讀起來拗口,所以要反復用心讀,不讀錯字。因此教師應(yīng)該加強讀的指導,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讀書,“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文言文的語言美。本節(jié)課孫老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安排了大量地讀的環(huán)節(jié),給學生充分的讀書空間,力求通過朗讀激發(fā)學習古文的興趣。進入新課時孫老師先是要學生自由讀、個別讀,把學生帶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點燃了學生閱讀文言文的熱情;接著是指導學生斷句停頓,讀出語氣;再讓學生練讀,讀流暢。讀的方式多,讀的面廣,學生讀書欲望得到滿足,初步感悟到文言文的節(jié)奏和韻味。
二、學法指導環(huán)環(huán)相扣,指導到位
在讀中讓學生初步感受古漢語中常用詞語的意思,了解文言文中句式的一般規(guī)律。孫老師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注意尊重學生個性化學習,讀書理解分層次,每一層次理解都有不同的目的,達到不同的要求,做到層層深入,步步推進。如果將學習文言文比作一幅國畫,那么這一步是一個局部精細勾勒的過程,經(jīng)過這一步,課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學生頭腦中逐步稀釋為相當?shù)陌自捨,這些學習方法從學生中來又回歸于學生中去,學生在讀通的基礎(chǔ)上再去讀懂,并提出不懂地方小組商量、向老師同學質(zhì)疑。這樣幾個回合下來,學生在個性化學習中自主探索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教者又注重提煉方法,這節(jié)課的教學正體現(xiàn)了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學習。
三、重視了文本與生活、與內(nèi)心情感的聯(lián)系
《矛與盾》中包括哲學對立統(tǒng)一的思想,對于學生來說難以理解,空洞的講解只停留在口頭,并未入腦入心。學生就能夠從這個故事中想到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告誡自己該如何說話辦事,而教師這樣的教學設(shè)計,既檢驗了學生對寓意的理解,又有效地引進生活的活水,加深寓意的體會,這也正是寓言的教育作用。
孫靜的《矛與盾》
今天上午聽了孫靜老師的一節(jié)課,同樣是《矛與盾》。
這節(jié)課的課堂設(shè)計是出人意料的,孫老師把課堂設(shè)計成了一個大集市,通過讓學生表演賣矛與盾的過程,讓學生學習課文內(nèi)容。學生表現(xiàn)得很出色,整堂課氣氛非;钴S。給聽課老師的震動非常大。自己也頗受啟發(fā)。
不過課后的評課對這節(jié)課卻產(chǎn)生了爭議,有的老師認為不錯,有的老師認為“語文課這樣上行嗎?”
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我也想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這節(jié)課最大的爭議就是本節(jié)課的課堂教學脫離了文本,學生是用白話演的這則寓言,所以開始的大部分時間,學生根本沒有看課本,感知文本。我認為這個問題完全可以這樣解決:讓學生用文言文進行表演。中間穿插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最后通過演繹,提煉寓意。
如果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講,我是非常欣賞著節(jié)課的,孫老師在課堂教學改革中進行了有益的嘗試,雖然這中嘗試讓很多人不高興,雖然這中嘗試不符合現(xiàn)在學校統(tǒng)一的要求,雖然這種嘗試受到大家的質(zhì)疑,但我相信,陽光總在風雨后,不經(jīng)歷風雨怎么見彩虹。只要我們堅持,就一定會開創(chuàng)屬于自己的教學風格。
到那時,我想所有人都回為我們鼓掌,為我們喝彩。。
《矛與盾》教學實錄及評析 篇6
內(nèi)蒙古 王為民設(shè)計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明確學習方法
同學們,以前學過哪些寓言?是怎么學習寓言的?(使學生知道,學習寓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講的道理。)
本課的兩則寓言與以前學過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使學生知道,學習文言文要把語句讀通順,借助注釋理解句子意思,最后達到熟讀成誦。學習本課,首先要讀懂、讀通,然后講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后讀熟并能背誦。)
二、讀通語句,整體感知課文大意
1 先學《矛與盾》。教師范讀,領(lǐng)讀。使學生讀準字音,知道如何斷句停頓,讀出句子語氣。
2 學生自己練習把語句讀通順,讀流暢。然后,整體感知寓言大意,試著說一說。
三、讀懂課文,對照注釋自悟句意文意
1 自己邊讀句子邊看課后注釋,揣摩句子意思。
2 小組合作練習說句意,提出不好理解或說不通順的詞句。
3 全班交流質(zhì)疑。教師重點指導難句:“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薄拔崦,于物無不陷也!薄耙宰又,陷子之盾,何如?”引導學生注意三句中“之”字的意思。
強調(diào):用現(xiàn)代語言表達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形式可以靈活些,說法不必強求一致,意思不錯即可。
4 把句子意思連起來,練習講寓言故事。先自己講,再指名講。評議:講得是否正確,語句是否通順連貫。
四、明確寓意,聯(lián)系實際受到啟發(fā)
1 小組討論:(1)賣矛又賣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幫那個人總結(jié)一下教訓;(2)現(xiàn)實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事情?舉例說一說。
2 班級交流討論結(jié)果。教師指導點撥:這則寓言諷刺了那些不實事求是,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尷尬境地的人,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講究分寸。
五、熟讀背誦,進行語言積累
1 練習讀出感情,再分角色演讀(分敘述人,賣矛與盾的人,觀看的人),體會寓言的情境。
2 練習背誦課文。
3 讀寫生字。
第二課時
一、自讀自悟,讀通、讀懂每句話
1 學習《鄭人買履》。學生自讀課文,邊讀句子邊看注釋,同桌合作,嘗試說一說句子的意思。
2 全班交流:句子怎么讀,句子是什么意思;學生評議,教師點撥引導。
一句一句地研讀,指導理解句子意思、讀通順。使學生領(lǐng)悟,只有理解詞句的意思,才能把語句讀得正確、通順。
重點指導難句:“至之市而忘操之。”“何不試之以足?”引導學生注意“之”字的意思。
二、講寓言故事,理解寓意,聯(lián)系生活想開去
1 自己練習講寓言故事,再小組講,全班講。
2 小組、班級討論:鄭國那個買鞋的人可笑在哪里?從這則寓言聯(lián)系生活想開去,你能悟出寓言告訴人們的一個什么道理?舉出實例說一說。
教師點撥:這則寓言諷刺了那種辦事過于死板,只信教條、講形式,不相信實際的人,告訴人們做事不能過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實際。
三、熟讀、背誦課文,領(lǐng)悟、積累語言
1 練習讀熟;分角色演讀,體會寓言意境。
2 出示課后“思考·練習”第二題中的五個句子,練習說句意,注意比較認識“之”字的不同意思。
3 練習背誦,指導寫生字。
《矛與盾》教學實錄及評析 篇7
信息技術(shù)是推進現(xiàn)代教育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遠程教育是國家加快農(nóng)村中小學信息化進程的一個重要舉措。有效整合資源,應(yīng)用于教與學中,能優(yōu)化教學過程,顯化教學效果,現(xiàn)就《矛與盾》一課為例進行課堂設(shè)計說明:
《矛與盾》一課是九年義務(wù)教育六年制第十二冊第六單元二十六課中的一個寓言故事。在教學這一故事時,我旨在研究如何充分地整合應(yīng)用遠程教育資源優(yōu)化課堂教學。
一、課前準備 博采眾長
初備這一課,我利用遠程教育資源參閱了幾篇不同的教學案例,博采眾長,結(jié)合班級學生實際,設(shè)計了這一課的教學計劃。為了教學的需要,我在教學時,適時地運用了“媒體播放”、幻燈片、flash等教學資源,優(yōu)化了教學環(huán)節(jié)。
我首先在ip接收資源上(路徑為:專題教育——文學修養(yǎng)——兒童故事大觀)下載了《自相矛盾》一故事,然后我又下載了《矛與盾》演示課件(含ppt演示文稿、flash書寫示范、flash動畫配音范讀),并根據(jù)教學實際進行了細微的改動。最后自己動手用紙板做了矛和盾的模型。
二、利用資源 優(yōu)化過程
充分而合理地利用遠程教育資源的語文課堂,定是一個興趣盎然、學玩結(jié)合、輕松活潑的課堂。
(一)、復習導入 揭題設(shè)問
1、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學過不少寓言故事,你能給大家說一說自己最喜歡的寓言故事是什么嗎?并說說喜歡的原因。
2、誰能總結(jié)一下寓言的特點?(小結(jié):借助有趣的故事告訴人們深刻的道理,讓人們獲得教訓。)
3、(課件1):今天我們學習的寓言故事《矛與盾》跟以往所學的不太一樣,它是一則古代寓言故事。(板書課題:矛與盾,指導學生寫好矛與盾。)指圖說明哪個是矛,哪個是盾?簡單說說你是怎么知道的?
4、矛與盾又各是拿來干什么的?這則語言又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二)自主學習 心中有數(shù)
師:《矛與盾》這則寓言是文言文,語言文字深奧難懂,誰能快速瀏覽預(yù)習部分,找出學習文言文的有效方法。
課件2: 讀讀(課文)
看看(注釋)
想想(意思)
(三)以讀打擂 掌握梗概
師:(課件3)下面我們首先來讀讀課文,聽老師范讀一次等會兒請你們評價。
小結(jié):初讀課文應(yīng)該做到什么?(讀準字音,注意停頓)
指名朗讀,師:誰來讀讀全文,超越老師好嗎?評價:讀書真認真,讀得這么好,是因為平時功夫下得深啊!
。ㄋ模┌嗉壔 提疑合解
1、小組自學全文,提出疑問,合作解決。要求:全文到底是什么意思?按照看看注釋或者結(jié)合課外資料,想想每句意思的方法,分成四人小組合作學習,遇到實在不能解決的地方,可在書上做好批注。
2、師生互動,討論交流。
。1)師:學懂了哪句就匯報哪句,還可以介紹學習方法。
。2)著力解決:物指什么?“其人弗能應(yīng)也”是指什么?
動腦筋,想一想:可能是誰,他可能會有怎樣的動作和表情?
3、想象說話
。3)師:你會怎樣勸解楚人?
。4)相機評價:你的見解真是與眾不同。你真會動腦筋,合作學習真有效。
(五)動畫配音,訓練思維
師:為了讓我們更好的記住這個故事,鍛煉語言表達能力,下面進行一個故事大王比賽的活動。老師給大家看一個《矛與盾》的動畫版,可惜沒有聲音,看誰講得既生動有趣,又惟妙惟肖。
(六)練習小結(jié) 拓展延伸
1、完成練習,知曉寓意。
故事教會了我們說話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希望大家在課后廣泛閱讀更多的寓言故事,學會更多做人的道理。
2、讀進去,又想開去,讀了這個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3、小組排練課本劇《矛與盾》。
三、實踐反思 認識提高
在教學過程的設(shè)計中,或許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我的初衷是讓大家明白利用遠程教育資源,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是很輕松的。但值得注意的是,運用遠教資源,不是簡單地直接就將資源搬上課堂,這中間還應(yīng)該有一個整合和創(chuàng)新的過程。優(yōu)化課堂教學過程,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幫助學生消化課堂的重難點問題。在互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游戲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矛與盾》教學實錄及評析 篇8
《矛與盾》教學反思
小學第十二冊最后一組《古代寓言兩則》的第一則文言文寓言是《矛與盾》。學生在第十一冊接觸過文言文,都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chǔ)和經(jīng)驗。
《矛與盾》這則寓言,文字簡潔精煉,形象生動。用人物對話作為畫龍點睛之筆而蘊含寓意。根據(jù)本則寓言的語言特點和教學重點、難點,為實踐“課標”的新理念,教學時,主要突出以學生自讀自學為主,在充分自讀的過程中,結(jié)合課文后注釋,力求了解人物對話的意思,在理解人物對話中自己感悟寓意。
文中“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這兩句話是“自相矛盾”的直接的重要物證。其中“莫”、“于”、“也”三個詞,課文又沒有注釋,學生較難理解。通過反復朗讀,整體感悟內(nèi)容,再把句子意思連起來,用自己的話講寓言故事。引導學生領(lǐng)悟寓意,向創(chuàng)造性閱讀過渡。通過講寓言故事和聯(lián)系生活實際展開想像,提高閱讀能力。
《矛與盾》教學反思
黃沙中心小學 羅艷萍
《矛與盾》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別簡練,卻又不失形象生動。但因其畢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達上與現(xiàn)代文有著很大的差異,學生學起來多少會感到有些困難枯燥,沒多大的興趣。因此在設(shè)計這堂課時,我便采用以讀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種能調(diào)動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學習方式。
閱讀教學著重于讀,文言文教學更基于此。文言文教學與普通精讀課文的讀相比,更應(yīng)著重于讀。不讀就顯不出語言的特點,就品嘗不出文中的韻味,就難以理解出文中的意思。要反復讀,多讀,才能理其義。在《矛與盾》這節(jié)課中,我努力做到了“四讀”。
1、整體讀,力求正確流利。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這節(jié)課上,我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給學生充分讀書的空間,力求通過朗讀激發(fā)學習古文的興趣。進入新課時,我先范讀課文,一下子把學生帶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點燃了部分學生閱讀文言文的熱情。通過讀,學生對課文的內(nèi)容有了一個整體的把握。
2、感悟課文,深入理解重點句。
我在巡視學生對照注釋讀懂句意時,注意尊重學生個性化學習,注重對文言文學習方法的提煉。如:一邊讀一邊看插圖,結(jié)合注釋快速學習,聯(lián)系上下文猜讀,這些都是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拐杖。尤其是對照注釋,揣摩句意。經(jīng)過這一步,課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學生頭腦中逐步稀釋為相當?shù)陌自捨。這些學習方法從學生中來又回歸于學生中去,學生在讀通的基礎(chǔ)上再去讀懂。讀“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兩句時,要指導學生自然地將對古文的理解和讀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讀得有滋有味,讀出了張揚夸耀的語氣。體會到楚人說話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3、個性化讀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在指導朗讀“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時,我充分借助文中插圖,引導學生融入情境,鼓勵學生設(shè)想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人在問這句話時的語氣、節(jié)奏,嘗試個性朗讀。于是,白發(fā)蒼蒼的老者、年輕氣盛的小伙子,活潑俊俏的小姑娘,一臉稚氣的孩子,紛紛從遠古走來。個性化的朗讀活躍了文言文的課堂。
4、分角色朗讀,熟讀成誦,積累語言。
在新的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用自己的話講故事,熟讀成誦,鼓勵學生課外繼續(xù)接觸文言文。
在這節(jié)課上,和諧、幽默、歡快的氣氛充溢著文言文教學的課堂,學生覺得文言文并不難。
《矛與盾》教學反思
《矛與盾》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別簡練,卻又不失形象生動。但因其畢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達上與現(xiàn)代文有著很大的差異,學生學起來多少會感到有些困難枯燥。因此在設(shè)計這堂課時,我力求堅持以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種能調(diào)動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學習方式。課后,我對自己的這節(jié)課反思了一下:
其一:文言文教學要加強讀的指導。文言文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它語言簡練,有著特殊的魅力與美。因此應(yīng)該加強讀的指導,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文言文的語言美。本節(jié)課我也安排了讀的環(huán)節(jié),表面看來學生會讀了,在老師的指導下也讀出了一點“古味”,但仔細再學生的讀中缺少點什么,那就是語氣。學生朗讀的語氣不是老師教出來的,應(yīng)該讓學生自己通過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去感悟。
其二:教學不只是課程的傳遞和執(zhí)行,更是課程的創(chuàng)造與開發(fā)。教學中可以以教材為憑借,讓學生利用不同的形式來講述這個故事,這樣做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鞏固學習成果,做到學以致用。所以在本節(jié)課我設(shè)計了一個“演練結(jié)合,明白事理”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大膽地將賣矛與盾的場景搬進了課堂:“誰來賣矛和盾?” “誰來買矛和盾?”大家的情緒高漲極了。在一片笑聲中學生們深刻的感受到了這位楚人的可笑之處,從而明白自相矛盾不可取的道理。
《 矛與盾》教學反思
一節(jié)課下來,總是感覺不足之處很多,比如說對《矛與盾》寓意的理解過于單一、死板而導致偏頗,強調(diào)了“實事求是”的同時似乎忽略了它的“自相矛盾”,到現(xiàn)在想來覺得還是在此環(huán)節(jié)中多給學生一些時間,引導同學們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體現(xiàn)“自讀自悟”才好。
對學生的評價不足,是我在執(zhí)教這一節(jié)課中暴露出來的另一問題。可能是重視的程度不夠,所以造成了課上評價的嚴重匱乏,比如在讓學生自由選擇“買與不買”“想買什么不想買什么”時有三名同學選擇了買矛,一名同學選擇了買盾,而大部分同學則是讀懂了課文,選擇了不買,在處理這一情況時我匆忙了許多,沒能對這四名同學作出“你敢于堅持自己的意見,這是一種可貴的品質(zhì)”“現(xiàn)在你怎樣想?”“知錯就改,更加難得”等評價,造就了缺憾。在課下吉校長也曾和我交換過意見: “課的設(shè)計固然重要,但教師的預(yù)設(shè)和生成在課堂上更為重要,是細節(jié)成就了完美。”老師們認為呢?
備得充分、設(shè)得巧妙的同時讓我們對學生的評價更貼確與美麗些吧!
《矛與盾》教學實錄及評析 篇9
一、說教材
《古代寓言兩則》是北師大版小學第十二冊的一篇精讀課文。今天講的是第一則寓言《矛與盾》!睹c盾》說的是一個人同時夸耀自己所賣的矛與盾,因自相抵觸而不能自圓其說。課文以生動有趣的寓言故事,向我們揭示了深刻的道理: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課文的語言為文言文,言簡意賅,用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是一篇工具性、人文性很強的教材。
根據(jù)本課的課型特點和在教材中所處的位置,針對高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我確定以下學習目標:1、學習本則寓言中的五個生字。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2、能借助注釋理解故事內(nèi)容。3、領(lǐng)悟文中所告訴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所制訂的教學目標有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體現(xiàn)了三維目標的整合。其中引導學生抓住對話中的關(guān)鍵性的話語展開思考、討論是教學的重點。弄懂寓意,并用自己的話表達,以及對隨班就讀學生的學習指導是教學的難點。
二、說學情
學生通過幾年的學習已對寓言故事的特點有所了解,也初步接觸過了文言文。有一定的閱讀能力,由于在上學期接觸過一定的文言文知識,所以有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且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對本則寓言所講的道理有了感性基礎(chǔ)。本則寓言文字簡練、生動,所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又頗能讓人體味到某種含蓄和幽默,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但是隨班就讀學生因其智力因素,對白話文的閱讀都有一定的困難,對文言文就更加難以掌握,要求幫扶小組的同學和教師一起使其弄懂課文意思,對寓意有一定的了解。
三、說教法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運用“定標——自學——導學——訓練” 的課堂教學模式,采取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積累的策略,力圖體現(xiàn)“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葉圣陶先生說過:“語言文字的訓練最為重要的是訓練語感,朗讀則是訓練的主要形式。”初讀——感知課文;細讀——讀思結(jié)合;精讀——品評語言美感,欣賞課文精華。以讀為主線慣穿課始終,采取多種讀的形式。教學中以讀代講、舉一反三的方法,引導學生說出寓意,感悟出寓言所托寓的道理。教法中體現(xiàn)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權(quán)威者。
四、說學法
課堂教學作為師生間的雙邊互動式活動,離開學生的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是蒼白無力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為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本課教學采用“讀、明、思、講、聯(lián)”的學習方法,盡量讓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讓他們自己質(zhì)疑、釋疑,教師適當點撥、扶助,必要時適當講解。:
1、讓學生以不同的方式朗讀力求在讀中有所理解,有所感悟。2、引導學生采取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借助課后注釋,揣摩句子意思,再通過小組合作練習說句意,并在班中匯報。尤其是隨班就讀學生,他的理解能力受思維的限制比較有限,這時就需要幫扶小組的同學和教師以不同的方式對其進行引導,以達到讀通課文,基本理解寓意的程度。
五、說教學程序
(一)談話導入,溫故知新。
板書“寓言”,在學生齊讀的基礎(chǔ)上,通過教師的引導復習了解寓言的特點,然后水到渠成地導出本課的學習任務(wù):學習《矛與盾》這則寓言故事。明確課題之后,圍繞三個問題展開教學,分別是:矛與盾各是什么,干什么的?(出示圖片,讓隨班就讀學生理解指認這兩樣古代兵器)。這則寓言講了件什么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二)自主學文,釋疑懂理
引導學生根據(jù)提出的問題解決問題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我安排學生分四步走:讀通、讀懂、明理、熟讀背誦,進行語言積累。讀通:采用范讀、自由讀、指名讀等多種讀的形式相結(jié)合,務(wù)必幫助學生把課文讀通順,對學生來說,讀文言文最大的困難是斷句是否正確,因此,我為學生范讀,要求學生根據(jù)教師的讀畫出節(jié)奏,掌握重音,而克服困難。讀懂:本文雖是一篇文言文,但故事早已為學生熟悉,文后注釋又特別清楚,因此,學生完全有能力用自學的方式來讀懂課文。我安排學生先自學,找出自己覺得有困難的地方,在小組里交流討論,然后再集體交流。根據(jù)學生學習的困難之處及課文理解的重點,我安排了三個重點句子幫助學生理解,并指導學生朗讀,通過朗讀體現(xiàn)對文中語言的理解。然后要求學生連起來說一說,這樣,第二個問題也自然而然解決了。明理:在讀懂故事的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看課文插圖,通過插圖上人物的表情讓學生思考討論:“為什么其人弗能應(yīng)也?”問題的癥結(jié)找到了,寓言的道理也就出來了,然后我告訴學生,“自相矛盾”也比喻語言與行動相抵觸,并讓學生說說生活中的事例,讓課文與學生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并從而指導學生的言行。熟讀背誦,進行語言積累:這則寓言故事要求學生要會背誦,這也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目標,我讓學生和你的伙伴讀一讀,背一背,講一講,演一演。通過讀、背、講、演來熟讀課文,積累語言。在這一部分的學習中,幫扶小組的同學和教師以不同的方式對隨班就讀學生進行引導,以達到讀通課文,基本理解寓意的程度。
。ㄈ┩卣寡由斓姆e累讀
在新的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采用不同的方式朗讀,用自己的話講故事,熟讀成誦。鼓勵學生結(jié)合生活實際來理解成語,努力實現(xiàn)“語文課堂與生活零距離。”在一次次的拓展積累中,學生的語文功底、頓悟理解力也會漸漸厚重起來,對文言文的學習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矛與盾》教學實錄及評析 篇10
。ㄒ唬⿲W習目標
1. 基礎(chǔ)知識目標
生字: 鬻 y ù 譽 y ù 鷸 y ù 蚌 b à ng 啄 zhu ó 箝 qi á n 喙 hu ì
正音字:舍:在本文中讀 sh ě ,不讀 sh è 即:讀 j í ,不讀 j ì
作家:
韓非:戰(zhàn)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作有《韓非子》一書。
劉向:西漢末年的經(jīng)學家,相傳他校訂、整理了《戰(zhàn)國策》。
作品:
《韓非子》,作者韓非,現(xiàn)存 55 篇,宣傳法家思想的著作。書中很多篇章都運用寓言故事來形象地說理,有很強的說服力。
《戰(zhàn)國策》,相傳西漢末年劉向編輯,是一部國別體史書。本書內(nèi)容豐富,但虛構(gòu)成分多,文學性很強。
2. 能力目標
能熟練朗讀并背誦全文。掌握一定量的文言詞語的含義。
3. 思想情感目標
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
(二)重點、難點
重點:正確朗讀并背誦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難點:對寓意的理解及運用。
。ㄈ┱n文分析
先請同學們朗讀、背誦一遍課文。
下面來講第一則的一些字、詞: 鬻 :賣。矛:古代的一種兵器,在長柄頂端裝有槍頭。盾:盾牌。古代作戰(zhàn)時用來遮擋箭。 其 :他,最后一個“其”應(yīng)講成“那”。陷:穿透。俄而:一會兒,表示時間的副詞。利:鋒利。應(yīng):接。之:他(指賣矛和 盾的 人)。 以 :用。子:你。何如:怎么樣。
全文共四句話。兩句話是賣者夸耀自己的矛和 盾。 “物莫能陷也”與“無物不陷也”,這兩句話的內(nèi)容自相抵觸,不能自圓其說。所以,自然引出了看熱鬧人的問話“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結(jié)果使賣矛和 盾的 人非常尷尬,無言以對。因此他夸耀矛和 盾的話 不攻自破,成為笑柄。
這則寓言故事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事實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這個寓意具有廣泛的指導意義。
下面來講第二則的一些字、詞:蚌:一種軟體動物。方:正。 曝 :曬。鷸:一種水鳥,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腳很長。捕食魚、蟲類。 箝 :是“鉗”字的異體字,夾住。喙:鳥的嘴。雨:下雨(動詞)。謂:對……說。得:獲得。并:一并。禽:捕捉。
這則寓言選自《戰(zhàn)國策·燕策二·趙且伐燕》。全文也是四句話。第一句是敘述,交待故事內(nèi)容:鷸 啄住蚌 的肉,蚌夾住鷸的嘴。二、三兩句是對話:二者互不相讓, 互找弱點 ,等待對方死亡。最后一句也是 敘述句 ,交待故事的結(jié)局:漁翁獲利。
這則寓言告誡人們:凡事要權(quán)衡得失,不要只想到有利的一面,要互相謙讓,否則兩敗俱傷,讓別人鉆空子。
這兩則寓言故事都是以敘述、對話為主,沒有任何評論,但寓意都很深刻,今天仍然有現(xiàn)實意義。
《矛與盾》教學實錄及評析 篇11
一、激趣導入
1、六年級是畢業(yè)班了,同學們平時的學習非常辛苦,今天上課前,老師先和大家放松一下,來看一段動畫片。
2、同學們,你們能用一個成語來形容老博士發(fā)明的這兩樣新式武器嗎?(自相矛盾)
3、你知道“自相矛盾”這個成語是什么意思嗎?(比喻說話行為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觸)
4、這個成語中的“矛”與“盾”分別是什么意思呢?
5、說話行為前后不一致和古代的這兩樣兵器又有什么聯(lián)系呢?今天,我們就要一起來學習這個成語的典故,一起來念課題,齊讀。
二、了解作者,擴大知識面
1、《矛與盾》這篇文章選自《韓非子》。這是一篇文言文。在上學期,同學們已經(jīng)接觸過文言文了,來談?wù)勀愕捏w會,我們怎樣才能把文言文學好了呢?
a多讀,讀通讀順,讀到能背誦。
b借助注釋來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白話文將故事的內(nèi)容講出來。
2、同學們歸納的很好,今天我們繼續(xù)來用這兩個方法學習《矛與盾》。
三、朗讀課文
1、首先,請同學們試著用以前學過的讀古文的方法讀讀課文,請你注意,要讀流利,讀通順,讀正確,讀的有古文的味道,直到自己滿意為止。
2、大家讀的真認真,請一位同學來試試,其他同學可要聚精會神地聽,聽聽他讀的好在哪兒,還有哪些地方可以更好。
3、聽原文配音,照著配音員的樣子再來讀讀。
四、讀懂課文
1、請同學們組成學習小組,邊看注釋邊讀文章,大概了解每句話的意思。
2、全班交流。
3、讀了這則寓言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五、課堂小結(jié)
看得出,大家都非常喜歡文言文,課后老師再推薦給大家?guī)灼,我們可以回家繼續(xù)研究充滿魅力的文言文。
《矛與盾》教學實錄及評析 篇12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新課。
1、師:大家曾經(jīng)學過寓言,知道寓言往往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古代寓言更是寥寥數(shù)語便能表情達意。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古代寓言兩則》就向我們展示了文言文的獨特魅力。
2、就讓咱們跟隨古代思想家韓非子一起到兩千多年前的集市去瞧一瞧吧?,街上好熱鬧!趕集的人來來往往可真多!街邊的一塊空地上擁著一群人,他們在干什么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古代寓言《矛與盾》去看個究竟吧!
3、老師板書課題。提醒注意“矛”字和“盾”字。
4、師:知道矛和盾是什么嗎?誰能來介紹介紹?
生: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來進攻,盾用來防守。
(cai顯示矛和盾)
師:我們今天要學的古代寓言就和這兩樣兵器有關(guān)。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闭n始,一曲悠揚的古樂,一幅精美的畫卷將學生帶入到兩千多年前的集市,隨著作者韓非子逛集市,設(shè)置懸念,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讓學生入情入境地學古文。
二、初讀課文,讀通讀順。
1.師: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是學文言文的訣竅。不過,學文言文的難點,也在于讀。大家打開25課,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2.誰愿意讀給大家聽聽?你們4個人來讀吧,1人讀一句。大家聽聽他們的字音讀準了沒有?
師:字音咬得真準。誰還想讀?學生讀課文.
3.師:大家字音讀得真準,我也想讀了。古時候,誦讀詩文是一種很風雅的事,一卷在手,書聲朗朗。文言文的朗讀特別要注意節(jié)奏和韻味。聽我讀,好嗎?(配樂范讀)
4.師:怎么樣?文言文讀起來也蠻有味道的吧!
一回生,兩回熟,大家再試著讀一讀,還可以讀給你的同位聽。特別注意該停頓的地方要停頓。
5.師:誰還想讀?來,想讀的一起讀吧。相信你們會比剛才讀得更好。(學生讀得有點味道了。)
文言文拗口,要反復用心讀,不讀錯字。給學生充分的讀書空間,自由讀、個別讀、教師范讀、聽讀、齊讀,讀的方式多,讀的面廣,學生讀書欲望得到滿足,初步感悟到文言文的節(jié)奏和韻味。
三、精當講解,反復朗讀,明白寓意。
1.師:文言文不僅要把字音讀正確,更重要的是要讀懂。這是朗讀文言文的前提。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痹蹅兿褥o下心來,默讀課文,運用你們以前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對照注釋一句一句讀。想想每句話的意思。還可以想象當時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記號。
2.學生借助注釋,自學課文。(師巡視指導)
①你可真會學習!一邊讀書還一邊看插圖,圖文對照是個好方法!
、谶@個同學把注釋直接標在文中相應(yīng)字詞的旁邊,學起來一目了然,快速方便,你真聰明!
③大家還可以聯(lián)系上下文試著理解,大膽地猜讀!
3.小組交流,不懂的地方可以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
4.全班交流:咱們再到集市上去看看,剛才那堆人圍在一起,他們究竟在干什么呢?你們讀懂了嗎?誰先來說說你讀懂了哪一句?——“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⑴生: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背䥽袀賣盾和矛的人,他夸耀他的盾說:“我的盾很堅固,什么東西都穿不透,”
師:你讀懂了這句話的意思。知道他在夸耀自己的盾非常堅固。你從文中哪個字讀懂他在夸耀的呢?“譽”是夸耀的意思。誰來當當這個楚人讀讀這句話,夸夸這面堅固無比的盾。
學生在個性化學習中自主探索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教者注重提煉方法,借助注釋、圖文對照、聯(lián)系上下文猜讀,這些方法都是學生學習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拐杖?梢蕴岣邔W習文言文的效
率。
⑵師:這面盾堅固嗎?看來你是初次經(jīng)商,還沒有體會到商人的心情?涞眠不夠!假如你是他,你為了賣出自己的盾,會怎樣譽盾呢?想像一下當時的情景,可以加上表情和動作,先自己吆喝吆喝,練習一下。
(學生自主練習朗讀)
想象是理解和創(chuàng)造的原動力,文言文中的想象更為精彩!它讓陌生變?yōu)槭煜,晦澀變(yōu)橐锥,遙遠變?yōu)橛H近。使學生更易于理解文言文。
師:瞧你得意的樣子,這面盾有什么值得你夸耀的?
生:這面盾沒有東西可穿透,十分堅固。
師:口氣還真不。〔粌H夸盾堅固,還夸它堅固到什么東西都
不能穿透,這面盾“物莫能陷也。”
、钦l再來當當楚人,吆喝吆喝?
(生搖頭晃腦讀此句,強調(diào)“莫能陷”)
師:聽你這么一夸,我都想掏錢買了,你可真會譽盾呀!
男女生分讀。
教師沒有糾纏于字意詞性,支離破碎的讓學生去理解句子的意思,自始自終都是讓學生在語言環(huán)境中去讀去悟,有效品味語言,培養(yǎng)語感。
。ㄐ〗Y(jié)過渡)師:我們借助注釋讀懂了第一句,那個楚人在那兒一個勁兒的吆喝,夸耀他的盾無比堅固什么東西都穿不透。他話雖不多,但很有用意,這個楚人很會做生意!不信?咱們接著往下讀。你還讀懂了哪一句?
——“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
、派河肿u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地!庇挚湟拿f:“我的矛很鋒利,沒有什么東西不能穿透的!
師:嗯,你讀懂了,他接著夸耀自己的矛無比鋒利。盾是堅固無比,天下無敵了。矛也要好好夸夸,要不可沒人買!
、普l再來讀這句,夸夸這支矛?大家聽聽這樣吆喝賣得出去嗎?
(學生評讀)生:這支長矛十分鋒利,沒有不能穿透的東西。
師:他讀得好,你評得也好。“無不陷”沒有不能穿透的,也就是說任何物體都能穿透。這支矛可真鋒利!你現(xiàn)在就是楚人,想象一下你在集市上叫賣的樣子,試著讀讀這句話。
、菐煟呵莆覀冞@位老祖宗,他可真能吹呀,什么東西到了他那兒都成了天下最好的了!楚人又譽其矛曰:教師引讀此句。
師:這支矛真是銳不可擋,爾等真會譽矛也.。
生動詼諧的情境化語言,身臨其境的再造想象,激情投入的師生配合讀,塑造了栩栩如生、鮮活飽滿極富個性的
人物形象。
、葞煟海ㄐ〗Y(jié))你瞧!那個楚人多想把自己的矛和盾賣出去呀!看他神氣十足的樣子,充滿了自信。他先譽盾接著又譽矛,大家再讀一讀這兩句話,仔細體會一下,楚人夸矛和夸盾時說的話有什么不同。
生:夸盾時他用了兩個否定詞,想把他的盾賣出去。
師:楚人用“無不”這個雙重否定來強調(diào)矛的鋒利,吸引別人來買他的矛,所以加重了夸的語氣。真可謂用心良苦呀!
分組讀1、2句。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在比較中學習語言,感受古人遣詞用語的精妙,感嘆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艓煟杭猩峡烧鏌狒[!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圍觀者。你們看!有白發(fā)蒼蒼的老者,有年輕氣盛的小伙子,有活潑俊俏的姑娘,還有一臉稚氣的孩子。那聽了楚人的一番吆喝,到底有沒有人買呢?你從書上哪個地方知道的?
生:沒人買。旁邊有人懷疑他說的話是不是真的,問他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會怎樣呢?
、茙煟亨,用你自己的矛去刺你自己的盾,會怎樣呢?問這話的人可不簡單一下就聽出了他話里的破綻,此人好精明!你能用書上的句子再問問嗎?
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菐煟郝牫銎凭`,明知故問,該怎么問?
生①讀。師:這是一個秀氣的姑娘在問呢,看你賣不賣得出去?
生②讀。師:喲,是個健壯小伙子在質(zhì)問呢,看你待會兒怎么收場?生③讀。師:這是位精明的長者在跟他較真兒呢!
師:來,咱們一起來問問他.
、刃〗Y(jié)過渡(教師引讀前三句)
——“其人弗能應(yīng)也!
、艓煟郝犃伺匀说馁|(zhì)問,那個楚人有什么反應(yīng)呢?
生:那個人啞口無言。
師:你是從書上哪個地方知道的?你能說說這句話的意思嗎?
生:其人弗能應(yīng)也。那個人不能回答。
師:(引導學生說)“弗”就是“不”的意思,你能讀讀這句話嗎?(生讀此句沒能讀出楚人的窘態(tài))
、茙煟捍蠹以倏纯磮D,瞧他瞠目結(jié)舌、無言以對的可笑樣子。周圍的人都在笑話他呢。誰再來讀讀,讀出他的啞口無言。
。ㄉx得比較到位)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個性化朗讀可以將無聲的文字變成生活中活潑的語言。教師創(chuàng)操性的編加插圖,鼓勵學生嘗試不同年齡、不同性格人物的個性朗讀,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活躍了文言文課堂,教者之樂也在其中了!
、菐煟好鎸ε匀说馁|(zhì)問,他為什么答不上話來呢?小組討論一下,幫那個人總結(jié)一下教訓!生小組討論發(fā)言:楚人言過其實,前后矛盾,不能自圓其說。
5.師:你在生活中遇到類似自相矛盾的情況嗎?舉個例子說說。生:有個廣告詞:今年過節(jié)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
師:這不是自相矛盾。這則廣告用了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達到引人注意的廣告效應(yīng)。(教師補充事例)
引導學生回憶、列舉生活中的事例,讓事實說話,既檢驗了學生對寓意的理解,又有效地引進生活的活水,加深寓意的體會。
6.師:咱們不僅把這則寓言不僅讀通了,讀懂了,而且還明白了其中蘊含的道理。你們真棒!學古文就是需要反復的品味,
讓我們共同來感受一下吧。大家一起讀吧。分角色讀。
“熟讀成誦”,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達到“其詞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四、熟讀背誦,進行語言積累。
1.師:寓言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寓言中的道理耐人尋味。讓我們再次走進這則寓言,回味他給我們帶來的啟示,你可以和你的伙伴讀一讀,背一背,講一講,演一演。
2.學古文沒有捷徑,唯有多讀多背,方能學以致用。指名背。大家隨著音樂一起背背吧!把這則有趣的語言珍藏在腦海里。不會背的地方再看看書,會背的和大家一起背。
3學生用自己的話講這則寓言故事?
4.師:咱們再去逛逛集市吧。集市上真是人聲鼎沸,吆喝聲此起彼伏。誰能向我們再現(xiàn)當時楚人譽盾又譽矛的情景,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語言。(展示學生的表演)
表演是興奮劑,是催化劑,學生只有把文中關(guān)鍵句琢磨透了,內(nèi)化成自己的語言,表演才會越逼真。學生的表演讓人如臨其境。
五、總結(jié)全文,拓展延伸。
1.師:今天,我們借助注釋、插圖讀懂了《矛與盾》,領(lǐng)略了古代文言文獨特的韻味。它是那樣凝練,僅僅只用53個字,讓我們逛了逛古代的集市,認識了一個可笑的楚人,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咱們今后說話做事可不能像這位老祖宗一樣自相矛盾喲!
2.師:課后大家可以選擇性地做做這幾項作業(yè)。
課件出示:
①向親朋好友復述故事,聆聽他們的體會。
、谠O(shè)計廣告詞
、圩宰x文言寓言《刻舟求劍》
教師力圖通過多種途徑給予學生積累運用的舞臺,積淀文化的空間。以一篇帶多篇,課外繼續(xù)接觸文言文,都體現(xiàn)了學生學習的延續(xù)性,正確處理好古文學習的繼承和發(fā)展的關(guān)系。讓傳統(tǒng)文化滋養(yǎng)學生心智成長。
《矛與盾》教學實錄及評析 篇13
【設(shè)計特色】以讀促思,以思促悟。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熟讀成誦。
2、借助注釋理解課文,初步領(lǐng)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3、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高文言文轉(zhuǎn)換成現(xiàn)代漢語言的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1、理解寓言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2、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1、能說出重點語句的含義。
2、能用自己的話講述寓言故事。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準備】復習學過的寓言故事。
【教學設(shè)計及意圖】
一、課前導入
1、同學們,在小學階段我們學過不少寓言故事,你能介紹一下自己最喜歡的寓言故事是什么嗎?并說說喜歡的原因。
誰能總結(jié)一下寓言的特點?(綜合大家所說: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
2、審題:今天 我們學習的寓言故事《矛與盾》跟以往不太一樣,它是一則古代寓言故事。這則故事的是發(fā)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事,它為什么能夠一代一代地傳下來,傳到今天,并且編入我們的教材,讓大家學習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課文。
二、學習《矛與盾》的課文內(nèi)容
1、指圖說明哪個是矛,那個是盾?簡單說說你怎么知道的?
2、師:《矛與盾》這則寓言是文言文,語言文字深奧難懂,請大家快速瀏覽預(yù)習部分,找出學習文言文寓言的有效方法:(①讀讀課文。②看看注釋。③想想每句意思。④體會寓意。)
3、讀讀課文。①自由讀兩遍。②齊讀。③指名讀。
4、小結(jié):初讀課文應(yīng)該做到什么?(讀準字音,注意停頓。)
5、小組合作,根據(jù)學習方法自學全文,提出質(zhì)疑,合作解決。
要求如下:按照看看注釋或者結(jié)合課外資料,想想每句意思,全文主要寫人一件什么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分成四人小組合作學習,遇到實在不能解決的地方,可在書上做好批注。
6、師生互動,討論交流。
(1)師:學懂了哪句就匯報哪句,還可以介紹學習方法。
著力解決;物指什么?“其人弗能應(yīng)也”是指什么?(換詞)
(2)指導朗讀。理解了這則寓言的意思,我們還要把它讀好。請大家認真地讀一讀,想一想怎樣讀,要特別注意讀好哪些字、詞、句,甚至是標點符號,以體現(xiàn)楚人的話不符合客觀實際,甚至自相矛盾。
(3)播放古琴樂曲,師示范朗讀。
。4)生配樂朗讀。
。3)師:楚人賣矛和盾時,如果你也在場,你想對他說什么呢?
。4)相機評價:你的見解真是與眾不同。你真會動腦筋,全作學習真有效。
(5)知曉寓意。讀到這里,你能說說《矛與盾》這個故事片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嗎?
7、板書全文,加顧記憶。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矛與盾,
譽盾這堅莫能陷,
又譽矛利無不陷,
圍者詢問啞無言。
道理:說話做事要實事求是,前后相符,不能自相矛盾。
三、訓練思維,積累運用語言
師:這樣有趣而又富有深刻寓意的故事,我們一定希望它能一代一代流傳下去。為了讓我們更好地記住這個故事,鍛煉語言表達能力,下面,就讓我們來學著把它講給別人聽。
提供下復述方法供學生選擇:①看板書說;②看課文插圖說;③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的記憶說;④與同學合作邊表演邊說。
四、總結(jié)全文,布置作業(yè) 。
1、《矛與盾》這個故事教會了我們說話做事要實事求是,前后相符,不能自相矛盾。希望大家在課后廣泛閱讀更的的寓言故事,學會更多做人的道理。
2、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矛與盾》教學實錄及評析 篇14
孩子都有愛玩的天性,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時間被做不完的習題,背不完的筆記占用的所剩無幾。作為一名年輕的小學語文教師雖也有著對于考試成績的壓力與無奈,但我更想尋找一種“魚”和“熊掌”兼得的途徑——讓學生快樂地學習。
這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別簡練,卻又不失形象生動。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頗能讓人體味到其中的含蓄和幽默,但因其畢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達上與現(xiàn)代文有著很大的差異,學生學起來多少會感到有些困難枯燥。因此在設(shè)計這堂課時,我不僅力求堅持以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種能調(diào)動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學習方式。
導入課堂就以學生們感興趣的古代兵器入手,暢所欲言自己對古代兵器的了解,使得上課一開始教室里的氣氛就比較輕松。學生們說出了矛和盾的形狀、質(zhì)地,連它們進攻和防御的典型特點也答了出來。整堂課充實緊湊又不失輕松愉悅,教學任務(wù)行云流水般流暢自然,教學重難點也在學生們的積極參與下不攻自破。這讓我更深地體會到教學方法對教學效果的巨大影響,一名老師的教學藝術(shù)是何等的重要:讓學生實現(xiàn)從“要我學”到“我要學”,關(guān)鍵在于教師是如何引導啟發(fā)。
備課時多一分對學生的尊重理解,上課時老師就會多幾分輕松順利。投其所好設(shè)計教學過程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努力讓每堂語文課充滿快樂!
《矛與盾》教學實錄及評析 篇15
《矛與盾》的教案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新課
1、師:大家曾經(jīng)學過寓言,知道寓言往往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古代寓言更是寥寥數(shù)語便能表情達意。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古代寓言兩則》就向我們展示了文言文的獨特魅力。就讓咱們跟隨古代思想家韓非子一起到兩千多年前的集市去瞧一瞧吧。看,街上好熱鬧。≮s集的人來來往往可真多!街邊的一塊空地上擁著一群人,他們在干什么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古代寓言《矛與盾》去看個究竟吧!
2、老師板書課題。提醒注意 “矛”字和 “盾”字。
3、師:知道矛和盾是什么嗎?誰能來介紹介紹?
生: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來進攻,盾用來防守。
。╟ai顯示矛和盾)
師:我們今天要學的古代寓言就和這兩樣兵器有關(guān)。
二、初讀課文,讀通讀順
1、師: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边@是學文言文的訣竅。不過,學文言文的難點,也在于讀。大家打開25課,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2、誰愿意讀給大家聽聽?你們4個人來讀吧,1人讀一句。大家聽聽他們的字音讀準了沒有?
師:字音咬得真準。誰還想讀?學生讀課文.
3、師:大家字音讀得真準,我也想讀了。古時候,誦讀詩文是一種很風雅的事,一卷在手,書聲朗朗。文言文的朗讀特別要注意節(jié)奏和韻味。我們一起聽聽范讀吧?(配樂范讀)
4、師:怎么樣?文言文讀起來也蠻有味道的吧! 一回生,兩回熟,大家再試著讀一讀,還可以讀給你的同桌聽。特別注意該停頓的地方要停頓。
5、師:誰還想讀?來,想讀的一起讀吧。相信你們會比剛才讀得更好。(學生讀得有點味道了。)
三、精當講解,反復朗讀,明白寓意
1、師:文言文不僅要把字音讀正確,更重要的是要讀懂。這是朗讀文言文的前提。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痹蹅兿褥o下心來,默讀課文,運用你們以前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對照注釋一句一句讀。想想每句話的意思。還可以想象當時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記號。
2、學生借助注釋,自學課文。(師巡視指導)
、拧∧憧烧鏁䦟W習!一邊讀書還一邊看插圖,圖文對照是個好方法!
、啤∵@個同學把注釋直接標在文中相應(yīng)字詞的旁邊,學起來一目了然,快速方便,你真聰明!
、恰〈蠹疫可以聯(lián)系上下文試著理解,大膽地猜讀!
3、小組交流,不懂的地方可以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
4、全班交流:咱們再到集市上去看看,剛才那堆人圍在一起,他們究竟在干什么呢?你們讀懂了嗎?誰先來說說你讀懂了哪一句?
⑴ 生: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課件出示)
楚國有個賣盾和矛的人,他夸耀他的盾說:“我的盾很堅固,什么東西都穿不透,”
師:你讀懂了這句話的意思。知道他在夸耀自己的盾非常堅固。你從文中哪個字讀懂他在夸耀的呢?
(“譽”是夸耀的意思。誰來當當這個楚人讀讀這句話,夸夸這面堅固無比的盾。)
、啤煟哼@面盾堅固嗎?看來你是初次經(jīng)商,還沒有體會到商人的心情?涞眠不夠!假如你是他,你為了賣出自己的盾,會怎樣譽盾呢?想像一下當時的情景,可以加上表情和動作,先自己吆喝吆喝,練習一下。
。▽W生自主練習朗讀)如果是你,你會怎樣夸他?(超級無敵)
師:瞧你得意的樣子,這面盾有什么值得你夸耀的?
生:這面盾沒有東西可穿透,十分堅固。
師:口氣還真不小!不僅夸盾堅固,還夸它堅固到什么東西都不能穿透,這面盾“物莫能陷也!
、恰≌l再來當當楚人,吆喝吆喝?
。ㄉ鷵u頭晃腦讀此句,強調(diào)“莫能陷”)(老師多種方法讀,此人把盾舉過頭頂,對來往的人群道:……此人排排胸脯吆喝道……)
師:聽你這么一夸,我都想掏錢買了,你可真會譽盾呀!
(男女生分讀。)
。ㄐ〗Y(jié)過渡)師:我們借助注釋讀懂了第一句,那個楚人在那兒一個勁兒的吆喝,夸耀他的盾無比堅固什么東西都穿不透。他話雖不多,但很有用意,這個楚人很會做生意!不信?咱們接著往下讀。你還讀懂了哪一句?
──“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
、拧∩河肿u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地。”
又夸耀他的矛說:“我的矛很鋒利,沒有什么東西不能穿透的!
師:嗯,你讀懂了,他接著夸耀自己的矛無比鋒利。盾是堅固無比,天下無敵了。矛也要好好夸夸,要不可沒人買!
、啤≌l再來讀這句,夸夸這支矛?大家聽聽這樣吆喝賣得出去嗎?
。▽W生評讀)生:這支長矛十分鋒利,沒有不能穿透的東西。
師:他讀得好,你評得也好。“無不陷”沒有不能穿透的,也就是說任何物體都能穿透。這支矛可真鋒利!你現(xiàn)在就是楚人,想象一下他在集市上叫賣的樣子,試著讀讀這句話。
⑶ 師:瞧我們這位老祖宗,他可真能吹呀,什么東西到了他那兒都成了天下最好的了!楚人又譽其矛曰:教師引讀此句。楚人看見停留的人越來越多,舉起自己的矛得意的曰:……這人暗暗自喜,不停的吆喝道:……
師:這支矛真是銳不可擋,爾等真會譽矛也.。
、取煟海ㄐ〗Y(jié))你瞧!那個楚人多想把自己的矛和盾賣出去呀!看他神氣十足的樣子,充滿了自信。他先譽盾接著又譽矛,大家再讀一讀這兩句話,仔細體會一下,楚人夸矛和夸盾時說的話有什么不同。
生:夸矛時他用了兩個否定詞,想把他的矛賣出去。
師:楚人用“無不”這個雙重否定來強調(diào)矛的鋒利,吸引別人來買他的矛,所以加重了夸的語氣。真可謂用心良苦呀!
分組讀1、2句。(出示句子)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佟煟杭猩峡烧鏌狒[!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圍觀者。你們看!有白發(fā)蒼蒼的老者,有年輕氣盛的小伙子,有活潑俊俏的姑娘,還有一臉稚氣的孩子。那聽了楚人的一番吆喝,到底有沒有人買呢?你從書上哪個地方知道的?(出示圖畫)
生:沒人買。旁邊有人懷疑他說的話是不是真的,問他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會怎樣呢?
② 師:嗯,用你自己的矛去刺你自己的盾,會怎樣呢?問這話的人可不簡單一下就聽出了他話里的破綻,此人好精明!你能用書上的句子再問問嗎?
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③ 師:聽出破綻,明知故問,該怎么問?
師:一個秀氣的姑娘故意笑著,疑惑地問……
師:一個健壯小伙子在質(zhì)問道,……
師:一位精明的長者帶著刺,諷刺道……
師:來,咱們也一起來問問他.
、堋⌒〗Y(jié)過渡(教師引讀前三句)
我們一起來讀讀前面三句話。
① 師:聽了旁人的質(zhì)問,那個楚人有什么反應(yīng)呢?
生:那個人啞口無言。
師:你是從書上哪個地方知道的?你能說說這句話的意思嗎?
──“其人弗能應(yīng)也。”(出示)
生:其人弗能應(yīng)也。那個人不能回答。
師:(引導學生說)“弗”就是“不”的意思,你能讀讀這句話嗎?
、趲煟捍蠹以倏纯磮D,瞧他瞠目結(jié)舌、無言以對的可笑樣子。周圍的人都在笑話他呢。誰再來讀讀,讀出他的啞口無言。
。ㄉx得比較到位)
、邸煟好鎸ε匀说馁|(zhì)問,他為什么答不上話來呢? 小組討論一下,幫那個人總結(jié)一下教訓!生小組討論發(fā)言:楚人言過其實,前后矛盾,不能自圓其說。師板書:自相矛盾 因此現(xiàn)在我們常用自相矛盾來比喻做事、說話前后自相抵觸。
5、師:你在生活中遇到類似自相矛盾的情況嗎?舉個例子說說。
(我們做事說話可不能自相矛盾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鬧出笑話。)
6、師:咱們不僅把這則寓言不僅讀通了,讀懂了,而且還明白了其中蘊含的道理。你們真棒!學古文就是需要反復的品味,
讓我們共同來感受一下吧。大家一起讀吧。 分角色讀。
四、熟讀背誦,進行語言積累
1、師:寓言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寓言中的道理耐人尋味。讓我們再次走進這則寓言,回味他給我們帶來的啟示,你可以和你的伙伴讀一讀,背一背,講一講,演一演。(開始)
2、師:咱們再去逛逛集市吧。集市上真是人聲鼎沸,吆喝聲此起彼伏。誰能向我們再現(xiàn)當時楚人譽盾又譽矛的情景,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語言表演一下。
(展示學生的表演)
五、總結(jié)全文,拓展延伸
1、師:今天,我們借助注釋、插圖讀懂了《矛與盾》,領(lǐng)略了古代文言文獨特的韻味。它是那樣凝練,僅僅只用53個字,讓我們逛了逛古代的集市,認識了一個可笑的楚人,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咱們今后說話做事可不能像這位老祖宗一樣自相矛盾喲!
2、課后可以去讀讀其他的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劍》等
《矛與盾》說課稿
【設(shè)計理念】
文言文是一種傳承祖國古代燦爛文化的載體。文字言簡意賅,又不失生動形象,表達了深遂的思想,而又頗能讓人體味到某種含蓄和幽默。在小學高年段學習少量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鋪開了一條通道,讓他們穿越時空,去閱讀、去思考、去吸取,與兩千多年前的大師直接對話,這將為他們以后進一步了解并熱愛祖國文化打下基礎(chǔ),并對其一生的文化素養(yǎng)的形成起到非常關(guān)鍵的作用。
《矛與盾》是人教版小語第十二冊最后一組《古代寓言兩則》里的第一則文言文寓言。文字簡練形象,寓意深刻明了,用人物說的話作為點睛之筆蘊含寓意。憑心而論,學生在接觸文言文時,難免覺得拗口難讀,晦澀難懂,產(chǎn)生畏難情緒。這則文言寓言,在文字表達上與現(xiàn)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注釋可供借助,小學生讀起來就容易多了,加上在第十一冊已接觸過文言文,學生多少有了一些學習基礎(chǔ)和經(jīng)驗。因此,文言文的教學仍應(yīng)堅持以自讀為主,重點指導朗讀和背誦,強化感悟、積累的策略。
不過,《矛與盾》這則文言寓言將理解古文的意思,領(lǐng)悟寓言的寓意兩者加在一起,為學生學習古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教學這樣的課文時,教師往往教學生弄懂文言詞句和整篇課文的意思,懂得講了一個什么道理就行了,這種只關(guān)注知識和能力的“雙基”目標以及簡單的德育目標,在新課改背景下是遠遠不夠的。如何借助文言文的文本特征進行教學設(shè)計與實施教學呢?如何讓學生經(jīng)歷文言寓言學習的過程,并在體驗學習過程中領(lǐng)悟寓意呢?我們仔細研究了教材,充分借助文言寓言的文本特征,巧妙設(shè)計,嘗試了“情境引領(lǐng),讀為根本,拓展積淀”的特色教學方法,力圖使學生充分體驗到學古文的樂趣。
一、情境為線,古文為珠,串起一片精彩
文章不是無情物,一字一句總關(guān)情。文言文教學中的聽說讀寫同樣離不開文字創(chuàng)造的具體情境。《矛與盾》是文言寓言,具有寓言生動可笑的形象,諷刺夸張的手法,創(chuàng)設(shè)適合學情的教學情境,使情境貫穿教學始終,可以優(yōu)化文言文課堂教學。
1、導語引渡──未入文辭先入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教學伊始,一曲悠揚的古樂,一幅精美的畫卷將學生帶入到兩千多年前的集市,順勢設(shè)置懸念,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打動了學生的心扉,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文言文的距離。學生興趣盎然,輕松自如地走進了古香古色的文言世界。
2、模擬表演──身臨其境品意境
課堂上,我模擬古代集市,讓學生自由組合,進入角色表演。孩子們帶著角色轉(zhuǎn)換的真切感受入情入境地理解課文,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內(nèi)心體驗,內(nèi)化了語言文字。憑借這種身臨其境的知覺,學生在情境讀文后覺得文中“鬻”者的可笑,領(lǐng)悟到了寓言的深刻寓意。學生的表演微妙微肖,舉手投足間無不古韻十足。
3、情境評價──此情綿綿無絕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從大環(huán)節(jié)的創(chuàng)設(shè)到過渡語的斟酌,處處含情,情境的創(chuàng)設(shè)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我竭力以情境化的語言貫穿文言文教學,多次用語言再現(xiàn)楚人賣矛和盾的場景,讓情境延伸,使學生始終置身其中去讀懂這則寓言。如“瞧你得意的樣子,這面盾有什么值得你夸耀的?”“爾等真會譽矛也!”盡可能多地使用精煉的文學語言,如半白半文的導語,創(chuàng)設(shè)情境的評價語潛移默化地帶著學生在語言環(huán)境中去讀去悟,給予學生更多的文化熏陶,力圖通過與文言文的“親密接觸”,帶給孩子們一份走進古典文學的驚喜!
二、字字珠璣,張馳有度,讀出知情理趣
語言教學著重于讀,文言文教學更基于此,且文言文教學與普通精讀課文的讀相比,更應(yīng)著重于讀。不讀就顯不出語言的特點,就品嘗不出文中的韻味,就難以理解出文中的意思。要反復讀,多讀,才能理其義。在這節(jié)課中,我努力做到了“四讀”。
1、正確流利的整體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這節(jié)課上,我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給學生充分自己讀書的空間,力求通過朗讀激發(fā)學習古文的興趣。進入新課時,我賦有韻味的范讀一下子把學生帶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點燃了學生閱讀文言文的熱情。最終把背誦課文變成了自覺行為。學生神情專注,搖頭晃腦,沉醉其中,讀得正確流利,讀出停頓、節(jié)奏,也對課文的內(nèi)容有了一個整體的把握。
2、深入理解的感悟讀
“讀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我在巡視學生對照注釋讀懂句意時,十分尊重學生個性化學習,注重對文言文學習方法的提煉。如:一邊讀一邊看插圖,標明注釋快速學習,聯(lián)系上下文猜讀,這些都是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拐杖。尤其是對照注釋,揣摩句意。如果將學習文言文比作一幅國畫,那么這一步是一個局部精細勾勒的過程。經(jīng)過這一步,課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學生頭腦中逐步稀釋為相當?shù)陌自捨。這些學習方法從學生中來又回歸于學生中去,學生在讀通的基礎(chǔ)上再去讀懂。
學生在讀“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眱删鋾r,很自然地將對古文的理解和讀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讀得有滋有味,讀出了張揚夸耀的語氣。體會到楚人說話言過其實,自相矛盾。學生在潛意識中明白了讀能幫助理解,而理解又能促進朗讀。
3、感同身受的個性讀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在指導朗讀“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時,我不僅充分借助文中插圖,還創(chuàng)造性的編加插圖,再次將學生融入情境,鼓勵學生設(shè)想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人在問這句話時的語氣、節(jié)奏,嘗試個性朗讀。于是,白發(fā)蒼蒼的老者、年輕氣盛的小伙子,活潑俊俏的小姑娘,一臉稚氣的孩子,紛紛從遠古走來。文言語言如同己出,吟誦如吐心語,極具個性的朗讀活躍了文言文的課堂。
4、拓展延伸的積累讀
在新的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用自己的話講故事,熟讀成誦。鼓勵學生以一篇帶多篇,課外繼續(xù)接觸文言文,努力實現(xiàn)“語文課堂與生活零距離!痹谝淮未蔚耐卣狗e累中,學生的語文功底、頓悟理解力也會漸漸厚重起來,對文言文的學習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真乃“言有盡而意無窮”。
和諧、幽默、歡快的氣氛充溢著文言文教學的課堂,學生從讀通到讀懂,最后熟讀成誦,達到了“其詞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矛與盾》教學實錄及評析 篇16
一、結(jié)合單元主題,導入新課。
1.本單元的主題是“沖突”,誰能說說沖突是什么意思?(板:矛盾)
2.“矛盾這個詞是怎樣演變而來的?”
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來進攻,盾用來防守。
3.這兩種古代兵器怎么就成了制造沖突的罪魁禍首了呢?
就讓咱們跟隨古代思想家韓非子一起走進古代寓言《矛與盾》去看個究竟吧!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讀通讀順。
1.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對照譯文多讀幾遍,在相應(yīng)的地方做上注釋或記號。
2.在讀古文的過程中,你認為哪些字難讀,難懂?(解決文中個別字的字音、字義)
3.文言文的朗讀就要注意停頓和韻味,聽范讀。
4.讀古文與讀白話文有什么不同?
5.指導朗讀。
三、反復朗讀,理解寓言。
1.文言文地學習你有什么好方法?
2.出示學習古文的金鑰匙(略)
3.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自主學習課文。想想每句話的意思。還可以想象當時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記號。
4.小組交流,不懂的地方可以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
5.全班交流,重點感悟以下句子:
(一)“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
1.讀句子,說理解。
2.從哪個字讀懂他在夸耀自己的盾呢?“譽”——夸耀。
3.他是怎樣夸耀自己的盾和矛的?
4.假如現(xiàn)在你就是那個楚國人,你覺得應(yīng)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譽盾和矛?
(二)“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1.聽了這一番吆喝,的確引來了不少圍觀者,那結(jié)果有沒有人買呢?為什么?
2.學生自由交流。
3.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讀“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三)“其人弗能應(yīng)也。”
1.聽了旁人的質(zhì)問,那個楚人有什么反應(yīng)呢?
2.面對旁人的質(zhì)問,他為什么答不上話來呢?
3.指導朗讀。
四、熟讀背誦,揭示寓意。
1.背背這則寓言:自由練讀,配樂朗誦。
2.小組合作,再現(xiàn)當時楚人譽盾又譽矛的情景。
3.評價表演,揭示寓意。
4.自相矛盾這種現(xiàn)象在我們的作文中有時也會遇到,出示學生作文中的病句加以修改。
5.在生活中遇到過類似自相矛盾的人或事嗎?舉個例子。
6.誰來幫他們總結(jié)一下教訓?
五、總結(jié)全文,拓展延伸。
1.回顧一下,我們是怎樣學習寓言的嗎?
2.拓展韓非及《韓非子》資料。
3.作業(yè)設(shè)計:(1)向親友復述《矛與盾》,聆聽他們的體會。(2)用今天學習寓言的方法去學習《韓非子》中的《買櫝還珠》,領(lǐng)悟其中蘊含的深刻寓意。
《矛與盾》教學實錄及評析 篇17
背景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yīng)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yīng)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新課程渴望更多精彩的回答是從學生的嘴里說出來的。
主題與問題
《矛與盾》是一篇文言文的寓言,文字特別簡練,卻又不失形象生動。不僅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且又頗能讓人體味到其中的含蓄和幽默,但因其畢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達上與現(xiàn)代文有著很大的差異,學生學起來多少會感到有些困難枯燥。因此在設(shè)計這堂課時,我不僅力求堅持以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種能調(diào)動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學習方式,讓他們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得到學習的樂趣。
事例
教學片段1
。▽W生根據(jù)文后帶點字的注釋想想每句話的意思,再與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然后在全班交流自己認為理解得最滿意的一句話。)
生1:我理解“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意思是說我的盾堅固得很,無論什么東西都穿不透它。(很顯然,學生根據(jù)書后的注釋把“陷”字理解為“穿透”。)
生2:我說“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是說:我的矛銳利得很,無論什么東西都能穿透。 (同樣,學生把這句話中的“陷”字也理解為“穿透”。)
生3:我讀懂了“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意思是說用你的矛穿透你的盾,會怎么樣呢? (這是一位學習基礎(chǔ)較差的學生,他把這句話中的“陷”仍理解為“穿透”。)
師:同學們,聽了他的理解,你們有想法嗎?
生:我覺得這句話中的“陷”理解為“穿透”不妥,應(yīng)該是“穿”或“戳”的意思。(很多學生在點頭表示贊同。)
師:聽了這位同學的想法,有什么問題嗎?
生:為什么同為“陷”字前兩句話中理解為“穿透”,在后一句話中理解為“刺”了呢?文后對后一個“陷”也沒注釋。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但我想只要同學們認認真真讀書,仔仔細細揣摩,你會有收獲的。
。▽W生潛心會文,不時還審視著書上的插圖,眼里閃動著的是靈氣,是智慧。隨后,爭相發(fā)言。)
生1:賣矛又賣盾的人為了夸耀自己的盾堅固,所以說沒有東西能穿透它;他又為了夸耀自己的矛鋒利,所以說沒有東西不能穿透。 (學生有意把“夸耀“和”“穿透”說得特別重。)
生2:我聽明白這位同學的意思了,“陷”字理解為“穿透”是說賣矛又賣盾的人在夸耀自己的矛與盾。
生3:有人問賣矛又賣盾的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因為不知道結(jié)果,不能說“刺透”或“穿透”;如果說“刺透”,那后面就不用說“何如”。所以這里的“陷”只能理解為“刺”或“戳”。
生4:我有補充。問話的人正是抓住了賣矛又賣盾的人的可笑之處來反問他,讓他難堪的!
生5:(激動地)這也就是告訴我們:說話辦事不實事求是的人會遭到恥笑的。我們可不能做這樣的可笑之人。
師:同學們,我為你們正確而深刻的理解喝彩!
案例分析
在本案例中,我努力追求一種平等的和諧的師生關(guān)系,引領(lǐng)學生在經(jīng)歷閱讀的過程中深入思考,開闊思維,學會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于無疑處生疑,學生思維的火花被點燃。而學生在自己的讀、思、比較、交流中切切實實地體驗到“陷”字的不同意義,水到渠成地得出結(jié)論:說話辦事不實事求是是可笑的。從而悟出:一個人說話辦事一定要實事求是,尊重客觀事實,掌握分寸,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把事辦好。 老師不再是“教”,而是“導”,學生不再是一味地“聽”。而是自主地“學”,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
教學片斷2
遵循著文言文的教法,認讀生字,讀通語句,結(jié)合注釋翻譯,說說寓言的含義,分角色朗讀等步驟進行著?晌野l(fā)現(xiàn)孩子們并不是很感興趣,這是孩子們在小學階段接觸古文,興趣最為重要啊。
能否和現(xiàn)實生活結(jié)合起來呢?我出了一個這樣的問題:“賣矛與盾的人最后賣不出去矛和盾,你能想出什么辦法吧矛和盾都賣出去?”一下子課堂又恢復了活力,孩子們興高采烈的彼此說著自己的想法。聽聽孩子們的答案吧。
方法一:碰到一個人,把矛賣給他,然后用同樣的方法賣盾給另一個人。
方法二:把矛和盾賣給同一個人,想賣給他矛,說我的矛所有的盾都能穿透。最后神秘的告訴他,不過我的盾很堅固,我的矛也穿不透它,如果被敵人買去……
方法三:買一贈一
方法四:同第三種方法,先把盾賣出,然后說,只有我的矛才穿透我的盾。
方法五:裝作可憐人,家里急需用錢,用眼淚打動買者。
方法六:用名人的名氣去賣,比如說是某某大將的武器。
……
案例分析
寓言故事的寓意要讓學生自己去感悟,而這種感悟只有和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的時候,才會顯現(xiàn)它的生命力。讓學生為文中的人物想辦法,一是為了明了寓意。這種寓意的獲得是千差萬別的,不會統(tǒng)一在教科書、教參規(guī)定的范圍內(nèi),體現(xiàn)了學生對文章個性化的理解。二是讓學生用現(xiàn)代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拉近了文言文學習與生活實際的距離,讓學生愿意學習文言文,而不認為文言文是枯燥乏味的。語文學習,在很多時候,不可能沒有差異,即使是面向全體的設(shè)計。這種設(shè)計,不同學生會有不同感受也會有不同收獲。底線是讓每個學生喜歡文言文,能感受到學習文言文的基本規(guī)律。
反思
一、收獲
1、整堂課充實緊湊又不失輕松愉悅,教學重難點在學生們的積極參與下不攻自破。這讓我更深地體會到教學方法對教學效果的巨大影響,一名老師的教學藝術(shù)是何等的重要:讓學生實現(xiàn)從“要我學”到“我要學”,關(guān)鍵在于教師是如何引導啟發(fā)。備課時多一分對學生的尊重理解,上課時老師就會多幾分輕松順利。投其所好設(shè)計教學過程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努力讓每堂語文課充滿快樂也就意味著學生每堂課都能充滿收獲!
2、教師只有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成為學生閱讀的點撥者、引導者、激勵者,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哪怕是一分鐘,在頭腦中留下思維的痕跡,然后把說的機會讓給學生,學生就一定能充分發(fā)揮心智,去盡情地感受、體驗和理解,這樣的學習才會是有效的。
二、有待討論的問題
教學總是有遺憾的。課中的一些問題引起了我的思考,主要是讀的指導,引導學生理解地讀、帶著感情讀,讀出文章的情感來等韻味還不足,也就是,還未推出:“以讀為本,書聲朗朗”的場面。語言也沒有準確地表達出人物的心理、語氣,因此,老師有必要在指導朗讀的時候進行范讀,旨在準確傳達作品的意思和情感,從而指導和感染學生,使學生聽讀、感知和感悟文言文,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體會句子的意思。在理會句意的基礎(chǔ)上,再重點放在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中,體會不同人的不同問法。如:前面部分,那人吹噓自己的盾和矛的兩句話,要適當突出對應(yīng)的部分,語氣語調(diào)比較張揚;后面部分“其人弗能應(yīng)也”則語氣改緩變沉,與之形成對照。“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應(yīng)讀出問句的語氣(尾音稍上揚)。還可以設(shè)想是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人的不同語氣、節(jié)奏:年輕氣盛者問得俏皮一些,稍快些;年老或斯文的人問得舒緩些……都可表現(xiàn)一定的幽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