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少版第三冊美術教案
數控型機器人 不必使機器人動作,通過數值、語言等對機器人進行示教,機器人根據示教后的信息進行作業。
感覺控制型機器人 利用傳感器獲取的信息控制機器人的動作。
適應控制型機器人 機器人能適應環境的變化,控制其自身的行動。
學習控制型機器人 機器人能“體會”工作的經驗,具有一定的學習功能,并將所“學”的經驗用于工作中。
智能機器人 以人工智能決定其行動的機器人。
機器人的定義
機器人指揮
具有如下3個條件的機器稱為機器人:
1,具有腦、手、腳等三要素的個體;
2,具有非接觸傳感器(用眼、耳接受遠方信息)和接觸傳感器;
3,具有平衡覺和固有覺的傳感器。
禮儀機器人
機器人的定義是多種多樣的,其原因是它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動物一般具有上述這些要素,所以在把機器人理解為仿人機器的同時,也可以廣義地把機器人理解為仿動物的機器。
1988年法國的埃斯皮奧將機器人定義為:“機器人學是指設計能根據傳感器信息實現預先規劃好的作業系統,并以此系統的使用方法作為研究對象”。
1987年國際標準化組織對工業機器人進行了定義:“工業機器人是一種具有自動控制的操作和移動功能,能完成各種作業的可編程操作機。”
我國科學家對機器人的定義是:“機器人是一種自動化的機器,所不同的是這種機器具備一些與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如感知能力、規劃能力、動作能力和協同能力,是一種具有高度靈活性的自動化機器”。在研究和開發未知及不確定環境下作業的機器人的過程中,人們逐步認識到機器人技術的本質是感知、決策、行動和交互技術的結合。隨著人們對機器人技術智能化本質認識的加深,機器人技術開始源源不斷地向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滲透。結合這些領域的應用特點,人們發展了各式各樣的具有感知、決策、行動和交互能力的特種機器人和各種智能機器,如移動機器人、微機器人、水下機器人、醫療機器人、軍用機器人、空中空間機器人、娛樂機器人等。對不同任務和特殊環境的適應性,也是機器人與一般自動化裝備的重要區別。這些機器人從外觀上已遠遠脫離了最初仿人型機器人和工業機器人所具有的形狀,更加符合各種不同應用領域的特殊要求,其功能和智能程度也大大增強,從而為機器人技術開辟出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第3課水墨情趣(二課時)
一、課 型 造型 表現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
2、了解各種顏料,工具的性能,畫法。
3、運用綜合手法使畫面豐富,有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了解水墨畫畫法。
2、難點:能將各種工具綜合運用。
四、教學準備
1、師:國畫顏料、水粉顏料、油畫棒、筆、調色、盤、剪刀、膠水、
欣賞課件、范畫、圖案參考。
2、生:彩色水筆,調配顏色用的筆、盤、顏料、水杯等。
四、教學過程:
(一)比較
1、小朋友們,老師這有一些畫要請小朋友們一起欣賞,仔細看,看完了告訴老師每幅畫分別用了哪些顏色,用了什么方法畫的?
(比一比哪位同學看的準又快)
2、看一幅、貼一幅
分別有:a水墨畫 b油畫棒畫 c水粉畫 d版畫 e拼貼畫
(找區別,著重講解水墨畫的特點如紙張的特點,工具的特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