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第四單元加和減第1課時)
二、復習舊知,承接新知
教師在講授新課之前,讓學生復習前面所學過的知識或與本課有關的知識點。在這個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幫助學生回憶舊的知識,從而更好的引入新授課題。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位數加法、兩位數加一位數、整十數加整十數、兩位數加整十數和兩位數筆算加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因此課始的幾分鐘內,如果讓學生快速練習簡單的一位數加一位數、兩位數,整十數加整十數,整十數加兩位數的口算的話,課堂效果會更佳。
三、多種預設,算法多樣
課堂上的游刃有余源于課前的精心備課,源于課前的師生了解,源于學生的積極思考,源于教師的胸有成竹。而預設是課堂教學的首要前提,也是課堂有效教學的基石。
算法多樣化是課改倡導的新理念之一。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可能會有很多的想法,所以課前我把學生可能會用的口算方法列出來,以便應付課堂上的意外“生成”。但由于班級的差異,兩個班中有一個班的學生思考出的算法過于單一,沒有起到很好的課堂效果。課后經過一番反思,覺得問題還是在于我沒有正確地引導他們。
四、鼓勵估算,形成意識
新課程標準提出:“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提倡算法多樣化。”在日常生活中,估算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同樣,估算的學習對培養學生的數感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初步的估算技能,并讓學生形成估算的習慣。
“想想做做”第5題讓學生先估計兩位數加兩位數(和在100以內)的得數,再口算。啟發學生把口算與估算結合起來,讓口算與估算方法相互支持。在教學過程中,我適當提示估算方法,也讓學生適當比較口算與估算的結果,以體會估算與口算的不同價值,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口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課后反思:
本課教學的是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可能在整個的知識學習的結構中顯的比較枯燥,所以首先就要把這種枯燥的口算題用學生熟悉并喜愛的生活情景中引出,突出學習口算的必要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教學中由于學生受兩位數加一位數、兩位數加整十數以及兩位數加兩位數筆算方法的影響,產生算法的多樣化了,所以我讓學生選擇自己虛幻的方法去算,不抑制他們的想法。本節課中還通過了比一比、算一算,想一想一系列的練習活動幫助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同時也提高了他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后反思:
本課是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由于學生對口算加、減法已有較多的經驗積累,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只是讓他們看圖列一下式子,學生們卻很快的把口算結果告訴了我,所以在這里關鍵要讓他們說說是怎么口算的,方法也多樣化,沒有哪種是最合理,關鍵是要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算法,在教學的過程中,自己還是沒能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加上自己提問方式不太合理,不善于引導,使得學生的答案很多,但自己又要要求他們達到自己的點上,花了很多時間。說估算的時候,學生都是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我說這是一種方法,但有沒有其他的方法了呢?甚至我還說估算的時候先看什么位?從哪一位估起?學生還是說不出,可能一開始沒講清楚,導致后來每做一題我讓他們估一估,他們還是都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沒其它的算法,而“四舍五入”這種方法跟實際的估算是有一點出入的,例:“37+55”用“四舍五入”估的話是100多,而實際估得的是90多。有些問題學生是需要思考一下,而我每提出一個問題就讓他們回答了,應該讓他們討論交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