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的天空課堂實錄
生輕輕地走出教室,在走廊上仰頭觀看,指指點點。兩分鐘后回到教室坐好,紛紛舉手。
生:南京的天空灰蒙蒙的,一眼望不到邊。
生:南京的天空看不到云彩。
生:南京的天空上看不見幾只鳥兒。
師:看不見鳥兒,怎么數呀?重說一遍。
生:南京的天空上看不見小鳥。
生:南京的天空亮閃閃的,太陽照在欄桿上發出金光。
還有人要說,師示意停下。
師:能寫一篇文章嗎?
生(幾個人爭強好勝):能!
師(笑):看了一分鐘就能寫一篇文章,真了不起!我們來看作者是怎樣把拉薩的天空寫成一篇文章的。
語文課讓學生走出教室,去觀察,去表達,這樣的學習活動學生能不喜歡嗎?活潑形式背后是對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進行了訓練,學生生活體驗的調動更有利于對文章的進一步感悟。)
[自己教學這一課時,為什么就沒想到這樣做呢?都說課堂小天地,生活大課堂。結合生活實際的教學才是活的知識,活的教學。讓學生走出教室,去觀察,去聆聽,去體驗……這樣的感悟是真實的,感受是深刻的。]
情境三:以讀代講,建構話題,引領讀書內化。
第一自然段。
學生自由讀,指名朗讀。
師:你讀得很流暢,但不叫朗讀。
生動情再讀。
師:第一自然段中的關鍵詞是什么?
生:湛藍。
師:有不同的或補充的嗎?
生齊:透亮。
(找關鍵詞,這是將學生的閱讀由普通認讀層面引向理解感悟。)
師:拉薩的天空湛藍透亮。“湛藍”是一種什么樣的顏色,孫校長沒看過,誰能告訴我。
生:“湛藍”就是很藍。
生:“湛藍”就像我手中的筆桿的顏色,藍得發光,藍得透亮。
(舉起手中的鋼筆)
(兒童極富表現的欲望,能幫助老師解決問題將令他們何等自豪!)
師:讀一讀,讓我們聽出湛藍、透亮。
指名讀,齊讀。
師:作者光用“湛藍”、“透亮”形容拉薩的天空還覺得不夠,還打了個比方—— 生齊:像藍寶石。
師:“藍寶石”什么樣子?
生:是非常藍,閃閃發光。
師:這是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一起讀。
生齊讀。
師:誰有本事背下來。有本事背的把書合起來,背不上的可以看一下書。大部分學生將書合上,挺胸抬頭背誦。
師:背下來還不夠,誰能再說說:
拉薩的天空湛藍、透亮,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誰說得好,誰是江南才子,江南才女。
生略做思考,紛紛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