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破陋習教學實錄
師:(課件出示孫中山塑像)同學們知道他是誰嗎?
生:孫中山
師:(板書“孫中山”)你了解孫中山嗎?誰來介紹一下?
生:孫中山6歲時便上山打柴放牛,到河里捕魚蝦,還到鄰村武館偷學拳術,10歲時求學,他聰穎過人,僅三年就成為全家中最有文化的一員。所以他從小就養成了勤勞勇敢的精神。
生:孫中山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辛亥革后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40年被尊稱為“中華民國國父”。
師:是啊,他是我們的國父,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去學習孫中山小時侯的故事,(師邊說邊板書“破陋習”,寫完后學生齊讀課題)。
師:讀了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生:“陋習”是什么意思?
生:孫中山為什么要破陋習?
生:他是怎樣破陋習的?結果怎樣?
師:請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朗讀全文,要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通課文,并在文中做出旁注。(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巡視了解情況。)
師:我們一起來讀讀這些詞語,看看你能不能都會讀?
生齊:纏足 殘害 受罪 心疼 嘆氣 刺痛 總統 廢除 陋習
生:(自己讀)
師:“陋習”什么意思呢?讀了課文后你明白了嗎?
生:就是不好的行為。
生:陋習是指那些不文明,甚至不合理的習俗或習慣。
師:文中的陋習是指的哪件不合理的事情?
生:婦女纏足。
師:你了解“纏足”嗎?說說看。
生:就是裹小腳,我老奶奶就纏著小腳,是用布條把腳裹起來的。
師:是啊,現在很多年齡大的女人還纏著小腳,你看著她們纏小腳心里怎么樣?
生:看著她們走路很慢心里很難受。
生:看著她們不能把腳露出來、夏天還纏著布真不舒服。
師:你知道她們是怎么纏足的嗎?文中有描寫纏足的相關語句你能找出來嗎?(生默讀課文)
生: 一天,孫中山從外面回來,看見媽媽正在用一根長長的布條,一道又一道地給姐姐纏足。
師:(邊介紹邊出示畫面)在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為了限制婦女的自由,在她們很小的時候,就用4—5米長的纏腳布,把這4個腳趾壓在大拇指下,一道又一道地緊緊捆綁起來。好長時間都不能拿下來,讓本來直直的腳骨頭全部彎曲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慢慢地纏足便成為一種習慣,成為衡量婦女美的標準,因此,小腳有“三寸金蓮”的美稱。為了這一雙小腳,許多青年女子執迷不悟并深受其害。如果不纏腳的話,就會受到別人嘲笑,被視為沒有教養。長大以后就嫁不出去。誰再來讀讀這一部分?
生:(讀課文)
師:這次讀得不錯,還要讀慢一點,“一道又一道”,要纏上很多道,每一道都要纏緊了。誰再來試試?
生:一天,孫中山從外面回來,看見媽媽正在用一根長長的布條,一道又一道地給姐姐纏足。姐姐痛苦極了,眼淚直往下流。
師:一雙靈活的小腳,面對長長的布條,遭受嚴嚴實實的包裹,這是一種怎樣的痛苦與折磨。
師:誰能通過朗讀體會姐姐的那份痛苦。
生:姐姐痛苦極了,眼淚直往下流。(有感情朗讀)
師:你感受到了姐姐的那份痛苦。凡是一個有同情心的人都會為纏足的場景深深震撼的。面對充滿封建色彩的纏足陋習,孫中山和媽媽又是怎樣的態度呢?請同學們翻開課本,細細默讀課文3---6段,畫出相關語句。(板書: 孫中山 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