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村莊的故事》說課稿
接著,我從課文中選出幾個句子,稍做改動,以此來檢查學生是否已讀熟、讀通課文:
1)、山坡上的樹不斷減少,裸露的土地不斷擴大……樹木變成了房子,變成了家具、工具,還有大量的樹木被當成柴燒掉了。
2)、大雨一直下個不停。
3)、什么都沒有了——所有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斧頭。
細心的學生很快就會發現出示的句子與原文不同。“同學們讀得真認真,那么課文是怎樣寫的呢?”我又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再讀課文。這樣一來二去地讀,培養了學生讀書要細心、不多字、不落字、不換字,正確朗讀的良好習慣,也能為第二課時理解課文、體會感情做鋪墊。
新課標還指出,中年段學生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于是,我在學生讀通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引導:“同學們,剛才我們用自己的智慧認熟了生字、讀順了課文,現在,誰能用自己的話簡要地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呢?”此時,學生在先前聽的過程中所獲取的零散的信息變得完整、清晰,也為下一步的質疑問難做準備。
3、邊讀邊思、質疑問難——我會想
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疑問是創新思維的前奏。我告訴學生不但要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還要學會邊讀邊劃邊思,并鼓勵學生敢想敢問,在沒有問題的地方發現問題。對于學生提出的簡單問題,我引導他們在沒有答案的地方尋找答案:“同學們能提出這么多問題,真不錯!有些問題呀,我們通過自己閱讀課文就能解決,自己解決不了的再請教小組同學。”而一些需要更深一步挖掘課文內容的重點、難點問題則留到第二課時,通過老師引導點撥、小組討論交流解決。
4、會記善積、搭筑階梯——我會寫
掌握最基本的字、詞,積累大量的詞匯,這是語言發展的基礎。本課時,我在基本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還另外設計了一個環節——我會寫。
1)、書寫生字
重點指導“冒”字。注意字形:上寬下窄、上扁下長,日下兩橫不靠邊、目中兩橫要均勻。
并提醒學生注意寫字姿勢,做到“三個一”。培養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2)、積累詞匯
學生靠邊讀邊想讀熟了課文,對語言文字有了初步的感悟。這時,我鼓勵學生把自己喜歡的詞句摘抄下來,如:家家都有一把鋒利的斧頭。
就這樣,山坡上出現了裸露的土地。
可是,那個小村莊,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處。
引導學生加強語言的積累,進一步為聽、說、讀、寫服務。
5、匯報交流、真情表達——我會說
學生通過聽聽、讀讀、想想、寫寫四個環節,對課文有了整體的感知,并在初讀中掌握了生字詞。在此基礎上,第二課時我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進一步感悟課文內容,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設計了“我會說”的環節,說說自己課外搜集的有關環保的資料,說說學完課文后自己的感受。
四、作業設計
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于是我教給學生另一種獲得知識的方法——到課外去查找資料。“除了亂砍濫伐,你還見過哪些破壞環境的不文明行為或現象呢?你知道這樣做的危害嗎?”請男生組成藍天隊、女生組成綠水隊展開搜索競賽,也可以用筆寫寫心中的所思所想,寫下自己的氣憤、呼吁或建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