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我們自己"教學設計與評析
活動內容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84~85頁。活動目標1. 通過活動,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分段整理數據的方法,會用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表示數據,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發展統計觀念。2. 使學生在活動中了解自己的同學,了解自己的班級,培養關心他人、關心集體的思想意識,體會合作的意義,感受集體的力量。活動準備學生已有的《成長檔案》,成長記錄項目包括:學號、出生年月、身高、體重、個人愛好、個人愿望等基本情況。活動過程一、 “了解誰”——產生統計需要出示本班學生變動情況統計表: 上學期末本學期轉入本學期轉出人數4251從這張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學生自由發言)小結:從表中我們可以知道,新學期我們班轉進來5位新同學,轉走了1位同學,46位同學組成了一個新的班集體。在這個大家庭中我們要互相幫助,團結友愛。(放背景音樂:《相親相愛一家人》)你們是否了解自己班里每一位同學的一些個人情況呢?(板書:了解誰)[評析:從班級學生人數的變動談起,創設“相親相愛一家人”的情境,引導學生產生了解同學、了解班級的心理需求,為確定統計對象打下深厚的感情基礎。]二、 “了解什么”——明確統計內容提問:你們想了解自己班里同學的哪些情況呢?(板書:了解什么)學生自由發言。可能想到:想了解同學的身高、體重;想了解同學的出生年月;想了解同學的興趣愛好;想了解同學的家庭成員;想了解同學的家務勞動等情況。(板書:身高、體重、年齡、生日、興趣……)引導:同學們想了解的內容真多!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我們自己”。(板書課題:了解我們自己)讓我們先了解班級同學的身高、體重、年齡、生日、參加興趣小組等情況,好嗎?(“我們”加橫線,下面板書:班級)[評析:確定統計對象后,需要細化統計內容。教師通過讓學生自由發言,釋放學生基于生活的“人之常情”,然后與學生協商,縮小研究范圍,過渡到本節課的活動內容——“了解我們自己”,使學生經歷統計內容的產生過程。]三、 “怎樣了解”——確定統計方法1. 討論收集數據的方法。小組討論:要統計這些內容,應該怎樣了解,怎樣收集這幾方面的數據呢?(板書:怎樣了解:收集數據)全班交流,教師相機介紹一些收集數據的方法。(板書:個人了解、小組收集、查閱檔案、問卷調查……)2. 分工合作收集數據。要求:為了便于同學們進行統計,我們采用分類統計的形式,把身高、體重歸為第一類統計內容,把生日、年齡、興趣小組歸為第二類統計內容。(板書:第一類,第二類)每個小組在兩大類中各選一個統計內容開展統計活動。(教師協調各小組選擇的內容)小組分工:4人負責收集數據,1人負責匯總,1人負責校對監督。(板書:分工合作)學生分小組收集、整理數據,教師巡視,相機指導學生進行組際合作,組織相同研究內容的小組開展交流活動。匯報:你們小組收集的是哪一方面的數據?請把你們收集的數據展示給大家。提問:收集好數據,接下來該做什么?(板書:怎樣呈現:統計表,統計圖)[評析:收集數據對于保證統計結果的正確性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收集數據方法的處理上,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充分利用人力資源(例如小組合作與交流)和環境資源(例如學生已有的《成長檔案》),從而體現方法的多樣化。在統計內容的分配上,采用分類統計的形式,避免同一類型(統計表或統計圖)的統計內容學生多次重復,從而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鞏固分段整理數據和制作條形統計圖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