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詩詞三首(獨坐敬亭山,望洞庭,憶江南)
生:秋天的一個夜晚,我和劉禹錫登山岳陽樓,遙望洞庭湖,銀色的月光灑在水平如鏡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銀盤里的一個青螺,十分惹人喜愛.在這個寧靜和諧的夜晚,我和劉禹錫依依話別.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邊,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個湖面像籠罩著一層薄紗.朦朧中,那君山就像一個放在白銀盤里的青螺,我被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三,總結:同學們,洞庭湖是我國的名勝,觀光旅游的人很多,你們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陽市邊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陽樓,好好地領略一下祖國的錦繡風光.
四,作業:
1,用鋼筆描紅.
2,想象《望洞庭》所描繪的景色,用幾句話寫下來.
評析:
一,注重遷移,積累,感悟,習慣情趣
活用了于永正的五重教學法,用兒童化的語言讓孩子們從讀中發現問題,產生美感,產生樂學感.
二,在操作過程中重情趣
古詩詞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觀的畫面中,學生有針對地去匹配他已有的知識,既回憶起了以往學過的"風清月明","風月無邊",又把握了詩文審美韻味與內涵.在積累語言與情感的基礎上,注重對生命的感悟,展示自己對古詩的個性解讀,"白銀盤里一青螺"一句低調處理,更顯示了學生能觸類旁通地創造性思維.
三,"口頭為語,書面為文".寫不止半壁江山,兩根柱子一條龍之說,提升了習作的地位,使之更科學合理化.在課堂上強調課文對生活的熱愛和練說練筆的積極性.將課后的習題設置成"岳陽樓上望洞庭"的情境練說,有的學生進入了角色,在與劉禹錫的朋友話別;有的利用了搜集的資料介紹了《題君山》的詩文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把對景色的描摩,詩意的外化活用糾個性的表達中,不正是語文素養的提高嗎 而課首的成語系列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學以致用.
《望洞庭》古詩解讀
《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早年沒有讀過這首詩,選入教材以后,也只是一般性地瀏覽,沒有很好地琢磨.真的引起我對它的注意,是這次在徐州聽民主路小學劉杰老師的課.歸納一下值得思考和討論的問題,主要有三:
查《現代漢語詞典》,"和"字的讀音一共有四種,但與這一語境的意思相關的讀音有兩種:一是讀hé.二是讀hè.細細揣摩,我以為:此處之"和"還是讀作第二聲(hé)為妥.其理由有三:
一, 從"和"的字義來看,它最初是"相應"或"諧"的意思.許慎的《說文解字》有云:"和,相應也."《廣雅釋古三》也說:"和:諧也."后來,引申為和睦,協調.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強調:"古唱和字不讀去聲."由此不難發現:"和"字最初的意思是由聲音相應而來的.它應讀作hé,在古代,即便是"唱和"的意思,也不能讀為"去聲".如今的第四聲讀法是后來隨著字義地不斷延伸與擴大,分化出來的.再從" 和"字的現代解釋看,此處之"和"也不應讀作hè.《現代漢語詞典》認定:當"和"字讀作hè時,一是指"和諧地跟著唱";二是指"依照別人的詩詞的題材和體裁做詩詞."但不管哪種解釋,都有"跟從"與"依照"的意味.聯系詩句"湖光秋月兩相和".如果將"和"字讀作hè,解為"跟從"與"依照",那就與詩句的意思不合了.
二,從此詩的格律來看,此詩當為首句入韻.我們知道,按照詩詞格律的規定,七絕的格律類型大體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