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詩詞三首(獨坐敬亭山,望洞庭,憶江南)
其一:⊙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其二:⊙平⊙仄仄平平,(韻)⊙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其三:⊙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其四:⊙仄平平仄仄平,(韻)⊙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與上述格律比照,此詩應屬七絕的類型之二.所以,首句必須押韻,而且應為平聲.
三, 從上下文來看,上文的"相"是"交互"的意思,所以只有將"和"字讀作hé,解為"應"或"諧",才能與上文"相"字的意思貫通.如果將此字讀作hè,那就會使"和"字涂上"跟從"或"依照"的色彩.這樣做,顯然與詩人筆下的情景不合.說來也巧,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語文試卷中就有一道判斷選擇題.它要求考生判斷"劉詩中'兩相和'的'和'用字工穩,形象地勾畫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輝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畫面"是否正確.其標準答案認定:以上的說法是正確的,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印證我們的判斷.
第二,"鏡未磨"究竟應作和解釋
對第二句中"鏡未磨"的解釋有二:一說是水面無風,波平如鏡;一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不清楚.
我覺得,搞清楚這一問題的關鍵是要弄明白"鏡未磨"究竟是什么樣.《淮南子.修務訓》上這樣說:"明鏡之始蒙然未見形容也,及拭之以玄錫,磨之以白氈,則須眉微毛可得而察."意思是說,銅鏡一開始的時,鏡面暗淡無光,還不能照出人的面容,只有在鏡面敷上一層反光劑氧化錫(或謂水銀),再用白氈打磨(即拋光),才能光潔明亮.由此可見,詩中的"鏡未磨",當是指銅鏡未經打磨暗淡無光的樣子.若簡單地將"鏡未磨"解釋為水面無風,波平如鏡,突出的是湖面的平,就與古代的銅鏡尚有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等多種形制的事實并不完全相符.所以我以為,"潭面無風鏡未磨"一句還是理解為"無風的湖面就如同未經打磨的鏡面一般暗淡無光"為妥.這樣解釋,既與當時湖面上光線不足,水波不興的情境相合,也與詩人置身于特殊的觀察位置——岳陽樓月夜俯望洞庭之所見相符.
第三,"青螺"究竟是何物
最后一句中的"青螺"究竟是何物呢也有兩種說法.有人說,"青螺"是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婦女畫眉所用;也有人說,"青螺"就是青色的田螺.首先應當肯定,不管是那一種說法,它們都是以"青螺"的形象來比洞庭湖中的君山,這一點是肯定的.比較以上兩種對"青螺"的說解,我以為,后一種說法更為直接,更加具有原創性.
為什么人們會把"青螺"釋為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婦女畫眉的用品呢這很可能是受神話傳說的暗示.相傳在遠古時代,洞庭湖中并沒有島.每當狂風大作,白浪滔天時,來往船只無處?,常被惡浪吞沒,當地人民苦不堪言.這件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們忍痛脫下身上的螺殼,結成一個個小島,后來連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變成的.
說來也巧,雍陶也曾寫過一首《題君山》,其詩曰:
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讀雍詩,我們不難發現,詩人從君山的倒影起筆,點出了湖山的色彩,繼之又將神話傳說融于景物描寫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兩諧地呈現在我們眼前.與劉禹錫的《望洞庭》相比,可以說,兩首詩都巧妙地以"螺"作比,劉禹錫的《望洞庭》是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成銀盤中的青螺,而雍詩則是將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人們說,對比之下,細微的差異可能會更加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