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案例
生:一個中國孩子發出了怎樣的呼聲?
生:這個中國孩子為什么要發出呼聲?
師:讓我們走近課文,走近小作者的內心世界,相信所有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教學反思:以“呼聲”為情感線——激qing。《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注意情感體驗,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一課,是一篇情感性很強的課文,在設計中,貫穿“呼聲”于全過程。課伊始,創設情境,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激起學生情感。這樣,讓學生沿著小作者的情感階梯,邁向情感高潮,產生共鳴,受到熏陶,得到啟迪。
片斷二 巧設情境,品讀感悟
師:同學們都讀了課文,誰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生:孩子的爸爸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最深。
師:有誰能給我們介紹一下孩子的父親是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里知道的?)
生:孩子的父親是個熱愛和平、保衛和平的勇士。
生:他也是一位出色的經濟學碩士。
師:爸爸這么的優秀,這么的出色,聯合國加利先生給了他怎樣的評價呢?
(生讀句子)
師:誰能模仿聯合國加利先生贊揚一下父親?
(指名讀,評價;教師引讀,全班齊讀。)
師:孩子的父親是優秀的、崇高的,我也被他感動了,同學們呢?現在就請大家默讀課文,把令你感動的地方畫出來,邊讀邊體會。
師:想好的同學可以把你的感動說給小組同學聽一聽,把令你感動的句子讀一讀,可以兩人一小組,也可以四人一小組。
生:當我讀到“孩子,等爸爸回來,我一定送你一頂‘藍盔’”。我心里很難受,爸爸為了維護和平離家而去,他的承諾永遠不會實現了,“我”永遠失去了最親愛的爸爸,孩子多可憐啊!
師:是啊!一個幸福的三口之家就這樣因為戰爭而破碎了,誰來讀讀這句話?(指名讀,評議;男同學扮演爸爸來讀這句話,女同學讀旁白。)
生:老師我不知道什么是“藍盔?”
師:“藍盔”是維和部隊士兵統一穿著的藍色盔帽或藍色貝雷帽,上面有聯合國英文縮寫“un”,臂章綴有“地球與橄欖枝”圖案,亦稱“藍盔部隊”。
師:同學們,看到爸爸臨上飛機時還那樣深情地望著我和媽媽,聽著爸爸這堅定充滿信心的話語,你想對爸爸說點什么呢?
生:爸爸我們等你!早點回來!
師:小作者和大家一樣也期盼著爸爸早點回來,等爸爸凱旋的那一天,要帶著最美的鮮花迎接他。可是現在這頂藍盔回來了,但他是釘在爸爸的靈柩上回來的,我們再一次見到爸爸的時候,你看到的是什么?
生:“我們如約捧著鮮花,接到的卻是爸爸那覆蓋著國旗的遺體。鮮血染紅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滿了凝固的血。”(課件出示這一句)
生:課文中的小朋友寫得如此清晰,可見這一幕將會永生難忘。
師:誰來試著讀一讀這句話?
(指名讀,評價;女生齊讀這段話。)
教學反思: 以“讀悟”為主渠道——內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因此,在設計中,堅持“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通過讀書有所感悟,通過感悟促進內化。如:感悟“父親是個怎樣的人”時,讓學生找出有關句子讀,體會體會。并模仿加利先生贊揚一下父親。這樣,讓學生與文本對話,又聯系全文讀書內化,為后文的重、難點學習奠定基礎。從而實現了師生與作者、編者之間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溝通,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